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媒看黄南

黄南:扬帆起航再出发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9-02-25     作者:刘 伟

从西宁乘车驶向黄南藏族自治州,路过化隆与尖扎交界处,一座标志性景观建筑“海黄大桥”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这座总投资6亿元的跨黄河大桥是目前西北地区跨径最大的钢混斜拉桥,该桥自去年9月建成通车后,将西宁至黄南州的车程缩短至2小时。

宏伟的桥身矗立于山峦之间,蔚为壮观。作为连接海东和黄南的重点工程,“牙同高速”结束了黄南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而海黄大桥正是这条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改革开放四十年,黄南大地换新颜,每一个节点的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黄南人民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

2.jpg

海黄大桥。

3.jpg

立仓村的青年们在村广场上表演鼓舞。

1.jpg

德吉村一隅。

今天的黄南,高楼林立,设施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有机畜牧业得到了质的飞跃,交通脉络和信息化实现全覆盖,生态保护、脱贫攻坚、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本报记者 公保安加 通讯员 张海麟 摄

从畜牧业发展看黄南

黄南州草资源丰富、畜品种优良,全州草场面积16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5.06%,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改革开放之初,黄南州畜牧业结构单一,牧民放牧仅为家庭生活所需,加上群众为了增收过度依赖草原,从而加剧了草场的退化,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就是要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如何实现减畜不减收?这是黄南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2004年,黄南州率先在全省提出“发展有机畜牧业”的工作思路,此后,全州畜牧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发生了深刻的蜕变。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拥有60多万公顷的优质牧场,其草质优良,地势平缓,自古就有“香汤沐浴地”的美誉。然而草原优势并没有为河南县带来发展优势,2016年以前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县通过以草定畜、退耕还草、草原生态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走进距县城19公里处的赛尔龙乡兰龙村,成群的牦牛如黑珍珠般点缀在草原上。村二社社长叁智告诉记者,自2010年兰龙村成立畜牧业合作社以来,全村各类牲畜存栏发展到15341头(只),2017年,合作社投资建起乳制品加工厂,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

“以前过的是游牧生活,哪里有牧草哪里就是牧民的家,现在全村搬进了明亮的新房,牛羊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不仅解放了劳动力,到了年底还有分红。”三智说道。

在泽库县,有机畜牧业发展同样如日中天。其中,拉格日畜牧业合作社从当初的36户人家,发展到全村100%牧户将草场、牲畜全部折价入股。

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说,2008年以前,拉格日村是全县64个牧业村中最贫困的村,畜牧业合作社成立后,草场没有增加一分,牧民的收入却翻了几番。

这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畜牧业带来的新景象。如今,黄南州已建成规模养殖场200余家,行走于千里沃野,一个个畜牧业合作社无不涌动着蓬勃发展的生机。

用“民生温度”感受黄南

翻开《黄南州地方志》,不难从中找到流逝已久的“黄南印记”。

改革开放前,黄南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牧民生活十分贫困,群众吃水难、出行难、看病更难,全州没有一所像样的医院,医疗设备、人员力量尤为紧缺。

40年来,黄南州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现已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5所,医疗技术人员1434名,其中,8家公立医院与11家省级医院开通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形成了群众看病有补偿,基本医疗服务有保障的可喜局面。

2018年10月31日,黄南州人民医院成功地为67岁的藏族老人完么才让实施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当内科主任李增志走出手术室时,老人的亲友们顿时围了过来,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院办主任吴琼介绍说,这是州人民医院自去年十月份以来成功实施的第二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藏区历来是冠心病高发区,这两次手术无疑开创了黄南州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先河,实现了州级医院诊疗技术的新突破。

该医院的惠民创举不止这一件。吴琼说,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院党委决定从2018年10月10日起将住院患者门槛费从1500元降到600元,为此,医院每年要减少1300多万元收入。

同时,患者可以在医院完成包括就诊、缴费、健康体检、大病救助、健康扶贫减免补助“一站式”结算等多个环节,不用多跑路,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对此,前来就诊的群众连连称赞。“现在小病去镇卫生院就可以看好,如果严重一点,拿着医保卡到县医院或到州医院住院治疗,不仅看病方便,自己花钱也不多。”家住隆务老街的藏族老人多杰说道。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那么这种实惠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感知——

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只有568万元,到2017年达到47.2亿元,增长了829倍,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改革开放以来,近8万名农牧民群众通过游牧民定居、党政军企共建、美丽乡村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定居房;

此外,自从建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黄南地区生态保护工作进入了历史上最重视、投入最大、保护与治理成效最明显的时期。

不得不说,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40年。在这条岁月长河里,黄南州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不断释放出改革红利,全州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借文旅之路走进黄南

丹霞地貌、隆务老城、热贡艺术、传统古村落,还有麦秀国家森林公园、辽阔的大草原……说起黄南,这一张张充满地域色彩的“黄南名片”让人浮想联翩。

改革开放之初,黄南州旅游设施简陋,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很多景区景点“藏在深闺无人识”,旅游业几乎是空白。

40年来,黄南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旅游业迎来大跨越、大发展。截至目前,黄南州已拥有旅游景点和文物保护单位287处,获得国家级文化旅游名称20个,成为西部地区拥有国家级文化旅游桂冠最多的地区之一。

2014年,同仁县为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藏族画家之乡”隆务镇吾屯村启动了热贡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规划总面积50.6公顷,总投资近8亿元。为此,吾屯村群众积极性高涨,于当年成立了文化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和投资入股的方式开发园区,入股资金达5000多万元。

不经意间,旅游业开始成为黄南州带动多行业、多领域发展的新引擎,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黄南州招商局局长仁青卓玛说,近年来,黄南州以文化旅游招商为主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加大项目资源的推介宣传力度,尤其是天津市对口帮扶黄南州以来,一大批好项目相继签约、落地、投产。

2011年,天津滨海聚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开发纯净水开发项目,多年来,该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国家生态保护号召,建立了300平方公里专属水源保护区。

仁青卓玛说,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全州上下活力动力竞相迸发,充满了创业兴业的浓厚氛围,在此过程中,政府坚决兑现对投资商的各项承诺,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投资权益,做到招商、亲商、重商。

津洽会、青洽会、藏毯展;北京、天津、杭州……随着一个个黄南特色产业招商推介会的举办,开放的黄南热忱迎接着八方来客。

据悉,仅2017年,黄南州新建续建项目就达到801项,投资突破100亿元大关,创历年之最,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这是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回首40年,黄南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站在新时代,黄南整装再出发,一路高歌猛进。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