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委决策部署及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河南县情实际,深刻认识到河南的底色是绿色,河南的出路在生态,从生态治理出发,持续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河南县乡村振兴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产业兴旺方面:一是围绕打造特色产业这一主线,结合“一村一产”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示范引领、重点扶持等形式,组建村级合作社39家,2018年建成兰龙村、作毛村两个行政村标准化有机养殖示范牧场2处,在2018年示范村的基础上,2019年继续推进荷日恒村、苏青村两个示范村有机养殖示范牧场,培育优良畜种核心群54群,制定发布欧拉羊4个地方标准,良种选育工作有序推进。累计投资1.18亿元全力打造16个贫困村新建畜产品交易市场、欧拉羊畜种繁育基地、温室蔬菜种植基地、饲草料加工厂等22项特色富民产业,通过示范引领、重点扶持,在全省率先实现青南牧区第一个脱贫“摘帽”。二是认真落实抓好中央和财政补助我县6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截至目前,已实现21个村集体经济“破零”,今年计划10个行政村“破零”。三是扎实推进县级干部草原生态治理“责任田”制度,同时实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鼠虫害”和“黑土滩”治理责任田挂牌。成为可复制的天然草原综合治理模式。河南县2018年全县鲜草产量提高到515公斤/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7.5%,牧草平均高度提高到22厘米的历史最高值。近两年累计治理黑土滩28.22万亩、草原鼠虫害3813万亩、毒害草28.22万亩,退牧还草补播4.5万亩。
生态宜居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农牧业污染源防治。结合农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制定牲畜禁养区、限养区方案,对现有32家规模养殖场1家屠宰场污染进行了集中整治,严禁废水直排、养殖废弃物乱扔乱堆,同时控制新增污染源,对不符合要求,污染严重的养殖场就地取缔或搬迁。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改善,大力实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及主题公园广场建设,村级娱乐活动场所全覆盖,全县39个牧委会、4个社区已完全实现水电路全覆盖、全实现,并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 “提质增效”工程,有效提高了广大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按照“一治五化”“三讲三改一适应”“四通五有六达标”的标准,通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2017—2018年我县已实施18个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基本实现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管理民主、和谐稳定”的建设要求。2019年在德日隆、宁木特等11个行政村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同时安排补短板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道路建设、环境治理、饮水安全等方面,力争年内打造出6个生态文明小康样板村,逐步与乡村振兴战略接轨。四是为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2016年我县在深入调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集中在幸福小区、吉仁新村安置贫困户941户3540人、168户585人。为进一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配套建设安置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能力的基础上,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小区职能分工,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小区交通便利,配有停车场、幼儿园、物业管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超市等配套设施,同时安装太阳能路灯、监控设备、门禁系统,为搬迁户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便利。五是大力建设湿地公园。为更好的开发湿地公园,做好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救助和恢复工作,2012年3月16日县政府批复同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关于建立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请示》,同年3月20日县政府批复同意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关于确定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土地使用权的报告》,2015年经县编委会研究,同意成立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为县人民政府直属科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核定6名编制,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13820公顷,园内旅游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六是坚决围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八大集中整治活动”,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把加大水环境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紧密结合,对全县49条河湖建立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制,制定“一河一策”,建立“一河一档”,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七是以大力打造“全区域无垃圾示范县”为目标,规定每月13日、26日为全县环境整治日,截至今年7月底全县共开展了10次“集中清洁整治”活动,基本实现“全区域无垃圾”,巩固了“白色”垃圾治理成果,形成整治无死角、主动参与的局面。“那达慕”盛会期间,环卫工及干部群众自发清理会场垃圾,场面震撼人心。
乡村文明建设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立足解决牧区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如厕需求,制定“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设完成十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1327座,已完成39个行政村公厕39座,覆盖率达100%。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好“我们的节日”及重大节庆日活动,不断丰富干部职工和群众文体活动,始终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力弘扬“新河南”精神相贯穿,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贯穿。三是狠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整合资源,积极推进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打造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化墙、文化活动场所,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扎实落实六个平台八个服务队,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牧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四是注重先进典型的培育和挖掘,提倡用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用身边人感化身边事的良性循环,全县各行各业涌现了尕布龙、尖措、阿什加、索南、拉毛才让等先进人物。评选出2016-2018年度县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39个,州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31个,我县连续五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
乡村治理方面:一是积极开展“四下乡”“一讲两办三推四送”“爱国、感恩、团结、法治”等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两镇四乡、学校、社区、寺院开展45次宣讲,参与人数18000余人次,进一步纯化了乡风民风,增强全县各族牧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守法懂法奠定了基础;二是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教育2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9000余本,悬挂横幅23条,展板65个,参与人数13000余人次,扩大了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的“扫黑除恶”工作知晓率、参与率;三是建立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与律师事务所8名律师签订合同,为我县43个村(社区)提供法律服务,指导村(社区)党支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了牧民群众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及村级联防队伍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8件,调解成功18件。各村(社区)建立人民联防队伍,在重点节点对重要区域积极开展巡逻检查,确保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动态化管控重点人员,严格落实帮教措施,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五是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陈规陋习、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乡村生活富裕方面:一是河南县从产业发展短板处突破,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全力打造有机畜牧业,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8年,兰龙村在全县率先进行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兰龙村全村124户牧民家庭有121户入股,牧民群众摇身变为股东,牧民群众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兰龙村、作毛村牧民群众人均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09%、5.3%,以“雪多牦牛”为主打品牌,在有机畜牧业建设中,不断让牧民尝到“甜头”,有所“奔头”。2019年在继续打造兰龙、作毛两个有机畜牧业示范村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宁木特镇苏青村两个行政村试点,促进生态有机畜牧业转型升级。二是有序推进有机畜牧产品推介,截至目前,先后在北京、内蒙、上海等地召开5次推介会,签约招商引资意向资金68.4亿元,2018年北京推介会与大唐青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7.23亿元河南县10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已落地9600万元,2019年第二十届“青洽会”与新疆东归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总投资220万元的河南县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系统项目已全部落地,宁波签订1万头牦牛产品订单正在实施中。三是在扎实推进易地搬迁的同时,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工作目标,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同步谋划富民产业,不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产业扶贫标准。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扶持人数997户3827人,总收益589.63万元,其中养殖业收益498万元,人均收益1540.7元,进一步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能力,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光伏扶贫项目累计收益131万元,受益16个村770户2939人,为村级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进一步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能力,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探索推进有机畜牧业建设,引导有机畜牧业与村集体经济产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从总体上看,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基本顺利,取得阶段性较好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短板。扶持力度不够,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比较滞后、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主导产业不够聚集,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产业缺乏强劲动力、科技支撑体系不全,优势资源整合难、人才资源严重不足,发展后劲能力不强。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州委相关要求,全面抓好落实。一是继续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继续做好有机产业,将有机产业作为牧业强、牧区美、牧民富的有效支撑;三是扎实推进“1161”现代化牧业综合体建设,实现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四是继续创新举措,探索青海美丽新牧区建设路径和载体;五是积极融入青海国家公园省建设,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谋划公园县建设事宜,运用先天丰富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旅游资源等第三产业带动全县发展。六是积极推进“村规民约”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促使乡风文明、守望相助,加快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牧民群众文化娱乐享受的需要。七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县委第47次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要求,扎实做好我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跟省州相关部门对接,做好项目的争取工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我县城镇的提标升级工作,进一步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