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外媒看尖扎】三代人眼中的萨尕尼哈——青海藏区脱贫见闻

来源:尖扎宣传     发布时间:2020-03-16    

image.png

图为居住在萨尕尼哈的村民南措加正在给炉子添牛粪。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

新华社西宁3月14日电(记者白玛央措)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记者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驱车前往萨尕尼哈,路面上时有未化的积雪与冰面,翻过一座座山峦,海拔逐渐升高。

萨尕尼哈地处尖扎县尖扎滩乡中心地带,藏语意为“像马鞍一样的垭口”。尖扎滩乡平均海拔约3400米,是全县唯一的纯牧业乡。

“我在这生活了一辈子,以前在草原上放牧的时候,一家人住在一顶牛毛编织成的黑帐篷里,可是冬天漏风,夏天漏雨。”79岁的索南吉坐在阳台晒太阳,身旁刚出生的曾孙子在温暖的阳光下熟睡着。

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问题,尖扎滩乡一度面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

image.png

图为居住在萨尕尼哈的村民桑果吉和儿媳在自家的蔬果店里。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摄

直到2017年,索南吉一家四口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与尖扎滩乡洛哇、岗毛、幸福、五星四个村的牧民一起搬到了萨尕尼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散落在大山里的牧民们终于有了宽敞的新房和整齐的院落。“我年纪大了,还有关节炎,能住进这样温暖的房子真的很幸福。”索南吉扶着膝盖缓缓起身,带记者参观起自家的新房。“这个炉子连着火炕,用炉子做饭烧茶的同时,家里也越来越暖和,这都是政府给我们准备好的。”

走进萨尕尼哈安置点,300多座房屋鳞次栉比。过去这里只有一个小卖部,如今沿街有20多家商铺,蔬果店、餐馆、汽修店、物流服务站等一应俱全。

“以前我每天得走6公里路去打水,来回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46岁的贫困户夏妹吉6年前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

“过去生完孩子,只休息几天就得去放牧,牛羊是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冬天的泉水可真是刺骨,我到现在都记得。”夏妹吉红着眼眶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现在家里有自来水,卫生院的大夫还经常带着药来看我。”

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过去萨尕尼哈只有沿路50多户村民,2007年以前,这里只有一条土路;2008年以前,牧民家中还没有通电。

据统计,截至2019年,尖扎滩乡总人口1301户5866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495户2003人,占尖扎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image.png

图为居住在萨尕尼哈的村民桑果吉和儿媳在自家的蔬果店里。新华社记者白玛央措摄

如今土路变水泥路,学校也盖到了家门口。“我和妹妹上小学的时候,每周一早上6点起床,然后手拉手一起走1个多小时,到了学校脚都冻僵了。”17岁的旦正措就读于尖扎县第一民族中学,小时候的经历,让她倍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

“以前只能10天回一次家,我们晚上就睡在教室里的课桌上。现在的小孩幸福多了,离家不远处就是幼儿园和学校。”旦正措说。

“搬进来还要‘稳得住’。”尖扎滩乡党委书记桑杰东智说,当地还依托草原特色资源,整合扶贫后续产业项目和天津援建项目资金350万元,建设了尖扎滩草原珍宝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共有448户,1782人以股份制形式入社。

据统计,去年尖扎滩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762元以上,全乡农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2元,同比增长7%。

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萨尕尼哈的巨变是青海藏区脱贫攻坚的缩影。这里的每一代人都在时代与生活的变迁中,见证着家乡的美好变化。(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