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黄南:神箭彩翼上的尖扎跨越

来源:黄南报     发布时间:2020-10-19    

从原古社会的狩猎工具,到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之王,中国传统弓箭的发展史,几乎也能够为世人讲述出一段金戈铁马的古代中国战争历史……穿越千年浩瀚的历史时空,坐拥“中国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和“五彩神箭文化艺术之乡”的尖扎县,也因一支木箭贯穿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耀眼璀璨的复兴之命,逐云飞驰……

1603118658930107.png

“尖扎人人会射箭,人人都喜欢射箭。”说到射箭,尖扎县文化图书馆的副馆长尼玛太滔滔不绝,其实在尖扎像尼玛太这种有着弓箭情结的人绝非个例。自6月份开始,记者在尖扎县关于弓箭的采访持续3个月有余,朱宇莹、银吉卓玛、张飞燕、桑杰尖措、扎西才旦、格日、更藏、久美多杰、朋果、才让扎西、洋专……他们当中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文化人、非遗传承人、教师,更有立志于要将弓箭文化传承下去的草原后代。

追随他们的脚步,倾听他们的故事,一支支木箭逐渐变得鲜活起来,也被赋予全新的生命。虽然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五彩神箭都有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五彩神箭已融入到每一个尖扎儿女的生命当中。走在尖扎街头,随处可见以五彩神箭命名的商铺、宾馆,正如一提起金色谷地,人们本能地就会联想到同仁一样。如今,五彩神箭与坎布拉、灵秀尖扎成为尖扎的三张金名片。

穿越时空 探寻木箭历史渊源

“英雄离不开箭,胜利更离不开箭。”要想读懂尖扎群众对弓箭的喜爱,首先得了解“尖扎”这一地名的由来。据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学军说:“尖是森林茂盛野兽出没,扎是热的意思。”穿城而过的黄河是大自然对尖扎的馈赠,因水而生、因水而活,高耸于黄河两岸的高山密林曾经是野兽的栖身之地,上山狩猎、下河捕鱼,随身携带一把牛角制作的小弓,200米至400米射程之内箭无虚发,沿山而居的人们因此掌握了独特的木箭制作技艺。

1603118690174352.png

随着部落、国家的诞生,黄河两岸又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骁勇善战的边防将士个个“弓箭不离身”。《宋史·兵志四·乡兵一》有绍圣三年五月“诏在京府界诸路马军枪手并改充弓箭手,兼习蕃枪。”连年征伐,成年男子张弓搭箭,防御之余,将士们常常比赛臂力和箭术,也设置靶子练习射杀,组织对抗,习武备战,青唐吐蕃政权对河湟的统治结束后,其境内的几十万骑兵及其眷属留滞原地,造箭习箭技艺得以延续并传承。在尖扎地区,藏语称射箭活动为“达则”,《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中对传统射箭的描述为:尖扎的射箭活动,一般由祭祀、预习射箭和箭技比赛以及最终的达顿宴会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射箭比赛和达顿宴会。比赛往往历时数日,甚至十数日,集中在比赛靶场进行。在射箭活动的最后一天,按照村里的统一安排,在全村的活动中心嘛呢康,邀请对方箭手,举行隆重而热闹的“达顿宴”。“达顿”是藏语,意为“箭宴”,是双方箭手在紧张激烈的箭技比赛后,为和睦相处、友谊长存而举行的一种宴会,在迎接箭手清脆悦耳的歌喉中开场,在象征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睦相处、吉祥如意的吉祥颂声中落下帷幕。

小小木箭,在对抗和娱乐中将切磋箭技、表演歌舞、说唱艺术、美酒佳肴融为一体,如今这支木箭穿越千年历史时空,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焕发出更加炫目的光彩。

一箭双雕 小弓箭中的大视野

“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五彩神箭是不是指五种颜色,其实五彩神箭跟颜色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指五种文化元素:宗教、体育、歌舞、饮食、服饰。”说起五彩神箭的由来,平日里性情随和大大咧咧的尼玛太毫不含糊。

每年冬至,在外打工的男人回到村里,拿出封存在嘛呢康中仅有的一两把弓,仅仅经过10天左右的热身训练,村与村之间的比赛如期鸣锣开赛,激烈的射箭比赛和声情并茂的达顿宴凝聚了人心,聚集了人气。

1603118715980895.png

要想将射箭比赛推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就需要有一个寓教于乐的载体。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将青海电影译制厂的导演普姆扎西、尖扎县第二民族中学的才让扎西和尼玛太聚到了一起,藏族有句谚语:一个博学者的思考,不如三个普通人的商讨。三人酝酿着要拍一部反映尖扎射箭的电视纪录片,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2005年纪录片完成了前期制作,如何为这部片子起一个走得出、立得住、叫得响的名字成为后期制作的难点。摄制组的人员聚在当时的副县长项其先的办公室,每人手拿一张白纸,从文化、艺术到体育大家绞尽脑汁,当他们将“五彩神箭”填写好后,来到时任县委书记林华旦的办公室时,林华旦微微一笑拿起桌上反扣的一张白纸,“七彩神箭”是林华旦为纪录片起的片名,林华旦表示尊重摄制组的意见。很快由尖扎县政府和西海民族音像出版社联合拍摄的纪录片《五彩神箭》诞生了,这是五彩神箭第一次走上荧屏,向世人展现自己的风采。

开放且充满前瞻性的思维,让尖扎木箭具备了宽广的视角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赛事规模不断扩大、比赛规则日趋完善、竞技水平逐年提升,在成功举办全省、全国射箭比赛的基础上,尖扎县已连续举办五届“‘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艺术节”, 2018年到尖扎县参加第五届国际射箭比赛的国内外代表队已达到143支,参赛运动员有2254名,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外参赛队有19支。

1603118731774733.png

如果说体育赛事是以竞技和博弈来展现尖扎射箭比赛的魅力,那么2014年公映的同名电影《五彩神箭》则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尖扎传统射箭背后的民俗风情,这部由尖扎县政府投资,万玛才旦导演,桑杰尖措担任出品人和制片人,尼玛太担任民俗顾问的影片在尖扎县坎布拉镇直岗拉卡村和木日山岗实地取景,群众演员全部由村民本色出演。桑杰尖措说,之所以要在尖扎实地拍摄,一是向观众展现射箭之乡的地理地貌,二是揭示农耕文化背景下村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同年,影片夺得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摄影奖,提名最佳影片;2015年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入围展映单元中国故事。

文化和体育犹如鸟之两翼,为尖扎赢得了“中国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和“五彩神箭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

流传有序 古老技艺的活态传承

在尖扎广泛流传着一句俗语:“尖扎的箭,卓仓的弓。”今天的尖扎已具有相当成熟的制箭技艺,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彩神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射箭比赛一级裁判员久美多杰介绍:根据箭杆的不同,木箭可分为松木箭、竹子箭、铁箭;制箭的步骤主要包括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根据箭尾的装饰材料或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尾箭、银尾箭、铁尾箭;根据所用羽毛的不同分为:秃鹰羽毛箭、猫头鹰羽毛箭、山鹰羽毛箭等。

盛夏时节位于黄河岸边的尖扎,天空湛蓝透亮,街头花团锦簇,远处连绵的群山清晰可辨。首届“五彩神箭木箭制作技艺”培训班在位于县城南边的浪日传统弓箭手工制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举办,来自全县各村镇的20名学员,最小的20岁。尖扎县文化图书馆馆长扎西才旦介绍:“首届培训班充分利用木箭制作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独特优势,将木箭制作技艺与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从而带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培训中对家境贫寒、失业失学的青年全部免费。”据了解,公司负责人久美多杰还出资4万元,为学员提供住宿、木箭制作材料。

1603118747753560.png

虽然洋专从父亲久美多杰手中接过弓箭的制作和经营还不到一年,但从小耳闻目染,使得她对弓箭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在我的印象中,老一辈经营弓箭生意,基本上都是在家门口开个店,坐等顾客上门。”28岁的洋专,以年轻人的眼光,开始重新打量和审视弓箭的传承和生存现状。洋专说,一开始她也像其他人一样跑实体店、请网红带货直播,然而效果并不理想,6月初揭牌的全国消费扶贫青海众创基地暨“青品汇”电商平台上线,为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加电子商务制作应用培训班,系统了解电子商务的运作,参与电商运作全流程……正在为入住做前期准备的洋专说:“借助于‘青品汇’,公司也有了一个展示传统弓箭制作和销售的平台,后期基地将针对他们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品牌开发、产品设计和网上销售的培训。”

“骑马射箭是草原的灵魂”。深厚的历史传承、独特的文化价值、较高的审美价值,五彩神箭成功搭建起了尖扎与世界牵手的平台,尖扎县也因之享誉高原,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