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鼓鸣,开阔的黄河两岸风光秀丽怡人,不禁让游客流连忘返……
抖音、快手、小视频,处处唱德吉、晒德吉、赞德吉……沐浴着黄南州尖扎县德吉村冬日的暖阳,漫步在水岸沙滩,欣赏大河风景,宽阔、平静、清澈的河水显得格外温柔亲切,宛如母亲张开的臂弯,拥抱着这个秀丽动人的“网红村落”。就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对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尖扎县通过产业帮扶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捧上“金饭碗”典型经验做法荣登荣誉榜。此前,该县还曾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尖扎县地处我省东南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辖3镇6乡1个办事处86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96万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农业县,也是国定深度贫困县。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针对偏远山区农牧民致富困难的问题,探索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扶贫思路,实施了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把929户3593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736户2912人)从闭塞的深山沟壑搬迁至黄河畔、集镇和县城等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优越的区域,并结合各搬迁点的实际,组建集体经济、发展后续产业,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捧上“金饭碗”。由尖扎县黄河谷地往西,在近50公里县域范围内,从1960米到4600余米,海拔的急剧攀升,让河谷肥美的土地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山梁沟壑。这一地理上的“先天不足”,成为制约诸多山村发展的硬伤。“我们把易地搬迁作为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最彻底的举措来抓,事实证明,这一条路我们走对了。”尖扎县副县长、扶贫局局长海洋说,“面对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从最初的调查摸底、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到规划选址和产业谋划,再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重新审视梳理县域乡镇、村社发展环境。为了让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为了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我们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制定规划,立志把居住环境恶劣的村社,搬迁到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黄河谷地,或乡镇核心地区进行择址安置。”时至今日,尖扎县已累计投资2.9亿元,实施了萨尕尼哈社区、德吉村、寺门村、来玉村、东果村、莫合加村和县城安置小区7个易地搬迁安置项目,3593名农牧民搬离旧环境、过上了新生活。走进位于昂拉乡河东的达拉卡旧村落,这一曾经的荒滩已开始休养生息,取而代之的是易地搬迁的“网红打卡地”的德吉新村。穿行于村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上,污水处理厂、卫生室、幼儿园等生产生活设施已完全齐备,文化广场、射箭场、亭台楼阁、沙滩等娱乐场所应有尽有,“水、电、路、网、讯”的完备,让曾经为出行、饮水、就医、入学等问题而“头疼不已”的搬迁群众开启了新生活。从山上搬迁下来后,村民达巴在德吉村开起了农家乐。他说:“现在做什么都方便,尤其是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专心经营农家乐。”谈及新生活,达巴深感生活的美好。在德吉村景区感恩亭两侧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忆往昔,山大沟深路难行;看今朝,水清林秀好风景”,形象地描述了达巴和搬迁户们生活的巨大变迁。剜穷根 兴产业
搬出来,能致富,才能稳得住。离开世代赖以生存的牧场和山村,来到陌生的风光旖旎的河边“新村”,搬迁而来的人们难免对接下来的生活有些许迷茫或忧心,事实上,这也是政府之所急。为此,尖扎县引导搬迁农牧民依法以转包、出租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草场,在草场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新模式下,实现了资源变股金、牧民变股民,随之鼓起的腰包让搬迁户们乐开了花——德吉村创办苗木及藏茶种植合作社,建设农事体验园,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120名搬迁群众年均增收7000元;东果村和莫合加村发展果蔬采摘业和温棚种植业,打造了“夏天的百花园、秋天的百果园”;萨尕尼哈安置点依托草场优势,创建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区,通过牛羊有机认证,提升产品价格和品质,增加搬迁户收入。以世代游牧的尖扎滩乡为例,畜牧业转型无疑是关乎牧民真脱贫、脱真贫的长久产业和全乡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由于小型合作社规模小,畜产品加工方式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差,导致生产要素大量外流,畜产品个体附加值不高,牧民增收缓慢。据此,尖扎滩乡将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引导牧民们转变思路,整合小型合作社的草场、劳动力和牲畜,组建了尖扎滩乡草原珍宝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动生态畜牧业向好发展。目前,该合作社448户1782名“股东”,现金入股达到了111万元,牲畜、草场入社率也越来越高,已有1363头牛、4960只羊、7586.7公顷草场入社。同时,尖扎滩乡建设了畜牧业(牦牛、藏羊)有机产品认证、乳制品收集加工体验店、黑牦牛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体验店、中藏药材种植基地、黑牦牛部落文化体验点、农贸市场、活畜交易市场等8个项目,鼓励牧民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2019年,尖扎滩乡党政班子成员带领滩上洛哇、岗毛、幸福、五星四村“两委”负责人,赴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考察蕨麻种植,了解蕨麻种植、产量、人工、效益等市场前景。他们“取经”回来后,在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试种了0.67公顷,收成喜人,今年又增加了2.67公顷。尖扎县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发展光伏项目有益可得。该县利用这一优势,投资2193.6万元在萨尕尼哈、东果村、莫合加村等5个搬迁点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在搬迁户屋顶或搬迁点闲置地装置光伏设施,将光电接入国家电网,每年每户至少增加了4200元以上的额外入账,还有光伏电板和装机的日常维护也为搬迁点群众带来了就业机遇,让搬迁群众有了一份稳定的“阳光”收入。在尖扎滩乡的光伏基地,一面面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海洋”正贪婪吸吮着七彩阳光,这是从牧野上搬迁至萨尕尼哈社区的牧民们最为之得意的“绿色银行”,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不仅让他们省了钱,还有了额外收入。尖扎是后弘文化的发祥地、五彩神箭的故乡,黄河穿境而过、境内有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等著名景区,用“秀外慧中”来形容实不为过。肩负搬迁农牧民转产、致富的使命,就务必要在这方旖旎秀丽的山川河水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上,做出一篇大文章。黄南州副州长、尖扎县委书记陈昌正说。远望依山傍水、宁静祥和的德吉新村,似乎任何溢美之词都不为过。城镇化步伐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青南大地,德吉,这个偏居尖扎县昂拉乡河东地区的移民新村应运而生。德吉,藏语为幸福之意,今日德吉,藏族风情庭院错落有致,清澈的黄河之水将其揽入臂弯,阳光、沙滩、码头、水车、栈道分外别致,俨然呈现出一幅青海“小江南”的水墨山水。在该县7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里,德吉村背靠阿赛公路,面朝黄河,以其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而迅速受到旅行者的青睐,摇身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到夏秋两季,随着政府承办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启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德吉村村民们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拥有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小吃广场等旅游产业项目,德吉村“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们随之纷纷开起农家乐,在小吃广场摆起摊位,住在景区吃上了“旅游饭”。自2017年底开始,仅一年间,尖扎县7个乡镇30个贫困村中优先搬迁至这里的251户贫困户,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进了新房子,不少农户有了自己的“小产业”。2017年底,加羊索南一家从海拔3500米的尖扎滩乡羊智村搬迁到黄河之畔的德吉村,和其他搬迁户一起成为了这里的新村民。一年后,经过政府“支招”,他将自家院子改造成农家乐,到今天,靠着夫妻俩勤劳的双手,家里一年能入账5万元以上。“以前的家离县城40公里,遇上下雪天,去趟县城是一种奢望。现在方便了,去县城只有10分钟车程,看病出行很方便。”抚今追昔,加羊索南为自己“打气”道,“从经营农家乐的第一天,我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对象,基本每天给我打电话介绍游客、出主意,有了他们的帮助,一定要把农家乐经营好。”如今,德吉村正在以“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奔走在小康路上。与其说德吉新村是我省众多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新生”村落,倒不如说它也是我省青南地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景区打造日趋完善,德吉村越来越“火”了,该村先后被授予“中国最美休闲乡村”“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出了德吉村,走进同处黄河之畔的来玉村,投资8200万元的独栋式民宿木屋沿河而建、商业休闲景观长廊、烧烤基地、来玉湾阳光沙滩、儿童游乐园等旅游设施已然齐全,只待迎接如织的游客。据了解,这里将借助富有特色的民宿,成为与德吉村相辅相成的又一处乡村旅游景区“网红打卡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