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以组织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着力加强易地搬迁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优做强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为绘就黄南乡村全面振兴美好蓝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强化支部核心引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抢抓“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机遇,将易地搬迁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列入全州“促百分百达标,迎党百年华诞”以评促建活动,全面加强易地搬迁村党组织建设,统筹推进搬迁村的基层党建工作,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融入搬迁、服务居民、推动发展。如泽库县借鉴在麦秀三江源移民小区和拉卡移民小区中设立小区党支部的做法,在县城附近较为集中的两个安置区,先行设置临时党支部,从泽曲镇选派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统筹做好搬迁村项目建设,待审批建立社区后,分别建立了东格尔社区、金滩社区党支部,其中涉及原4个乡镇15个村的东格尔社区搬迁点,选派了1名副科级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村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二是建好活动阵地。坚持把易地搬迁村党组织建设与推进“抓乡促村”项目化党建结合起来,在具备条件的搬迁村,按照村级“十有”标准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切实发挥好搬迁村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等“一室多能”作用。在保持党员组织关系不变的前提下,日常管理以搬迁村所在社区党组织为主,搬迁村党组织成立后,打破行政区域管理限制,搬迁户党员党组织关系逐步转接到社区党支部,由所在地党委统一管理。如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试点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社区化服务工作,建立“一门受理、集成服务”的社区化便捷服务机制,对办事大厅无法解决办理的事项,由村“两委”坐班人员代办或在昂拉乡党委“一二一二”便民集中服务日活动及时补位,让办理事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极大地方便了移民群众,党组织凝聚力明显提升,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凸显。三是加强党员管理。以党性教育为重点,强化搬迁村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深入推进“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推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统筹设立政策宣传岗、致富带头岗、文明监督岗、纠纷化解岗、民意收集岗、群众服务岗等岗位,无职党员自愿认领岗位,带头参与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如同仁市推进“一人一技能”创业就业培训,针对搬迁村党员的发展意愿、文化水平和个人爱好,实行订单式培训,有针对性组织搬迁党员参加传统工艺、缝纫、驾驶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改变搬迁党员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河南县在抓好搬迁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严格按照程序和条件要求,将易地搬迁中涌现出的优秀分子、创业带富能手等及时吸纳进党组织,将优秀搬迁党员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党员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强化多元共治体系,提升乡村振兴能力。一是党建领航,实现村民自治“规范化”。充分发挥村级配套组织在推进“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易地搬迁村各类配套组织。在广泛征求民意基础上,围绕群众环境卫生、自律意识、邻里关系、村风民俗、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期望和问题,组织村民代表会议,共同商议制定、公布实施易懂、易记、易行的村规民约。利用州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黄南先锋”等平台,大力宣传营造和倡导农村牧区文明新风,使村民自治的社会治理基础得到进一步规范。如泽库县东格尔社区建立了15人的环卫队,对社区环境实行全日保洁,社区内无垃圾堆放、无杂物挡道,日常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整洁卫生。在搬迁村村民自治运转和管理上,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经验,以迁入地党组织或本村党组织为统领,将每个搬迁村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齐党员网格长、网格员和信息员,将疫情防控、民情调查、矛盾调处、服务群众、信息采集以及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责任打包压实到网格,工作人员每天到分片网格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推行发现、受理、处置、协调、报告“一条龙”服务,实现党建和综治工作网络全覆盖机制,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精准高效服务管理。二是法治保障,提升社会治理“硬实力”。结合普法活动,在重要节点及时组建法制宣传工作组,采取法治讲座、印发宣传资料、文艺汇演、悬挂横幅、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到搬迁村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律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充分利用“12348”青海法网、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掌上12348”等,大力开展智慧法律服务工作。在开展法治宣传的同时,为搬迁村的群众发放《农牧区法律知识手册》《法律常识100问》《青海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等法治宣传资料1900余份,举办法制教育宣传培训12场(次),受教育者8500余人(次)。三是德治引领,优化社会治理“新环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易地搬迁村推行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小分队,引导党员在政策宣传、社区管理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让党员志愿服务从“务虚”转为“务实”。通过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聚焦群众需求,合理组织策划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党建活动,有效增强了移民社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吸附力。同时,积极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征集挖掘家风家训,将开展文化活动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起来,积极打造“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品牌,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强化综合服务保障,促进乡村振兴水平。一是共驻共建“解民忧”。全面强化移民社区党组织属地化管理服务,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驻社区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等党组织广泛参与的社区党建联盟制度,引领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平等协商、互助合作共建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着力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统筹谋划“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问题共解、志愿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社区“党建联盟”发展模式,推行群众点单、组织下单、部门接单“三单制”服务,逐步实现搬迁村服务精准投送、治理精准落地。二是综治管理“全服务”。根据搬迁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习俗,在网格管理中经常性开展基础信息采集、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治安巡逻防范等工作,做到“三活”“四清”“五到家”。即:网格员对本网格的工作对象和信息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做到“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确保“经常走访走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把村级服务管理工作延伸到户到人,实现更小单元服务管理工作全覆盖。三是集体经济“拔穷根”。积极探索党支部+专业合作社模式,构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和稳定发展长效机制,引导搬迁村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设施农业、水产养殖业、拉面经济和电商等后续产业项目,以支部带头发展集体经济红利惠及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如尖扎县尖扎滩乡萨尕尼哈安置村,由尖扎滩乡党委带领四个村党支部齐头并进,组织安置村330户1281名搬迁群众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入股光伏产业、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等,人均年收入达8900元。康杨镇寺门搬迁村,30户106名搬迁群众通过种养殖业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了9200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