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同仁市委编办积极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出发点,立足本职,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各中小学校进行调研摸底,探索思路,做好一年一度的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为后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奠定基础。
“把脉问诊”,摸准问题实情,把住问题“源头”。调研组在调研中着重就各学校核定的编制数、实有教师数、学生数、班级数、现有师生比、近几年学生变化情况、后勤及幼师挤占中小学教师情况、在编不在岗人员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同仁市教育系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种因素导致无学生的“空壳”学校及教学点存在。由于同仁市地广人稀,纯牧业乡镇位置比较偏远,设置了多所规模较小的学校,运行中出现了无学生的“空壳”学校。二是乡镇中小学教师有被借调至市直学校或者教育局及小学教师补充到乡镇幼儿园任教的现象存在。三是学校名称不规范。2019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在征求教育部门的意见后,同仁市委编委重新规范了各中小学校名称,并印发了“九定”文件,但是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名称与编委印发的文件不一致。
“对症下药”,紧盯问题,深入落实整改。同仁市委编办调研组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关的整改意见,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编委主任审议。一是全面清理无学生的“空壳”学校及教学点。经与教育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沟通研究,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的第三方后勤保障队伍,在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清理“空壳”学校及教学点。二是限期将借调人员返还至原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关于青海省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由人社局牵头,负责全面清理借调人员,限期回到原工作岗位。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通过教师走教、选派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乡镇教师到市级学校跟班学习,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逐步实现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师资均衡。三是规范学校名称。借此次教育布局调整之际,制定《同仁市中小学机构编制调整方案》,按照“坚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坚持总量控制、统筹调剂,坚持统筹推进、标准配置”的原则,坚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提升发展内涵”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名称。
“夯实根基”,优化配置,提升教师编制使用精度。同仁市委编办主动担起责任,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优化教师用编评估,在教师编制总量内重新核定各中小学校教师编制。将用编自主权充分下放给教育局,考虑现有教师数、学生数、班级数、近几年学生变化情况、及人口分布和地理位置、学科结构、教师负荷、城乡差别等因素,在严控总量的前提下,每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并适当倾斜于偏远乡镇,做到有增有减、有上有下,切实提高编制使用率。二是主动配合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专项管理,严禁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调整到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使用,不得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校教职工帮助工作。同时,加强对教育系统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组织监督检查小组对全市教育系统执行机构编制法规政策、落实党管机构编制原则、年度机构编制重要事项报告、机构编制纪律规定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对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借调等突出问题限期督促整改,最大限度发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三是深化幼儿园社会化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逐步缩减使用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幼师比例,全力保障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被挤占和挪用。四是科学统筹谋划,制定用编计划。根据黄南州近几年接收免费师范生数量合理推测同仁市分配数额,全面制定用编计划,建立台账,预留所需编制,确保在空编内进行纳编,从根源上杜绝超编进人,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严把人员进口关的职能,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提供编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