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山水黄南”“三区建设”部署要求,坚持保护为先、预防为主、制度管控和底线思维,以改善草原生态质量为核心,以维护草原生态功能为主线,着力推进草原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坚持完善机制,探索草原生态综合治理“新思路”。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县林草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主要领导总负责,相关领导分区包干工作责任制,统筹推进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1091名林草生态管护员在草原生态综合治理中的主力作用,明确林草管护员工作职责和巡护范围,并成立河南县草原工作站,进一步稳定草原管理和修复工作队伍建设。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河南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天然草原载畜量核定办法》《县级干部生态保护责任田实施方案》《草籽有机肥围栏管理和出入库制度》《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实施意见》等,构建起了协同配套、管控有力的制度体系,为扎实推进草原生态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微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知识宣传教育,先后制作《老鼠父子的真情告白》《草原守护者》《牧民·草原·家园》《河南县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图册》等草原保护宣传片,特别是《老鼠父子的真情告白》在青海安多电视台以公益宣传形式播放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同时,《老鼠父子的真情告白》和《草原守护者》荣获草原学会主办的保护日宣传片特等奖。
二、坚持多管齐下,打出草原生态综合治理“组合拳”。一是聚焦政策抓执行。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相关工作制度,确定河南县每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总面积884.94万亩,其中实施禁牧面积653.44万亩,草畜平衡面积231.5万亩;严格落实了省州下达的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目标任务,认真核算全县理论载畜量,层层分解草畜平衡指标,层层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深入开展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巡查,确保草畜平衡区超载牲畜控制在省州目标以内。二是聚焦项目抓落实。2021年河南县投资建设资金1.41亿元,建设休牧围栏5万亩、划区轮牧围栏建设5万亩、黑土滩治理10万亩、黑土坡治理3万亩、退化草原补播4万亩、退化草原改良11万亩、废弃定居点植被恢复0.4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鼠害防治35万亩、毒害草治理55万亩、虫害防治74万亩,草原生态治理区内草地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三是聚焦治理抓成效。持续巩固18年“禁塑令”成果,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投入运行,创建全域无废示范县的基础不断夯实,不断完善县级干部生态管理责任田制度,将45块10.25万亩草原纳入责任田管理范畴,完成挂牌落实责任,通过治理草原鼠虫害、黑土滩、毒害草等工作举措,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达93.6%以上,草群平均高度由17.87厘米提高到23.7厘米,可食鲜草量由每公顷6295.5公斤提高到8116.4公斤,不断夯实草原生态综合治理根基。
三、坚持创新引领,激活草原生态综合治理“一池水”。一是狠抓科研转化。积极争取和参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科研推广等项目,主持参与校地合作草原基础研究项目13项,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同时,采用“清橐1号”药品实施的85万亩黄帚橐吾防治率高达94%以上。借助3S、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成三江源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和生态空间展示厅建设项目,建成5个智慧生态畜牧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试点平台,为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提供了科技支撑。二是狠抓生态监测。为准确掌握河南县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优势种占比、产草量及草原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通过采集样方、入户调查,定期开展三江源生态监测、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野外调查工作,高质量完成23个草原监测样地监测任务,及时编制河南县草原生态监测报告,为制定和调查资源监督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针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狠抓环境整治。在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系列活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实行环境卫生区分片包干,每月定期集中开展全县环境卫生整治,着力解决县乡村垃圾积存、暴露、乱倒、死角卫生脏乱差等病灶顽症,形成了全员参与、全民行动环境卫生整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