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同仁市聚力打造宜居宜业高原美丽 生态人文城市

来源: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7-27    

近年来,同仁市紧紧抓住撤县设市的有利时机,紧扣“高原美丽生态人文城市”总体定位,健全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职能,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坚持规划先行,加强“宜居”城市建设。结合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及群众需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持续完善城镇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建设完成城北新区13条路网及4条综合管廊、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郭麻日大桥等项目,城北新区初具雏形。老城区隆务北街等10条市政道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政路网体系逐步完善。建设完成城区4座天桥修建工程,打造“人车分离,立体过街”内部循环系统。体育场停车场建设项目,城区公交站亭、站牌建设等项目建设完成,有效解决了乱停车、停车难问题,全市新增停车位1128个。投资6983.47万元实施迎宾大道两侧景观环境提升建设项目,建成集道路绿化防护、市民健身、观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门户型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更好展示城市环境品质。

二、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宜业”城市建设。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就业创业提质增效行动,持续做好就业帮扶工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等载体,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补贴、送培训”“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14场次,提供公共就业服务1000人次,线上线下参加人数达1.5万余人(次),发布各类企业用工岗位2000余个,有力有效满足了群众就业需求。截至目前,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人员853人,发放岗位补贴563.58万元,享受社保补贴803人,补贴181.91万元,为5户符合创业条件的失业人员和小微企业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牢牢兜住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底线。

三、规范城市管理,加强“美丽”城市建设。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行街长制和门前三包,将街区环境卫生落实到市级领导和沿街店铺,建立责任机制,实行垃圾日产日清。集中开展城镇管理顽疾整治,违法违章建设拆除、“空中蜘蛛网”清理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城区内电线电缆乱接乱拉,人行道上随地摆摊设点、街面乱倒垃圾污水的现象得到遏制,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坚持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加大项目争取落实,实现对城市的智慧化和长效化管理,投资7998万元正在实施平安黄南(平安同仁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数智一体化支撑平台、智慧应用建设、一网统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网络安全建设,预计10月份试运行。

四、强化生态治理,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隆务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有效改善了隆务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区域生态环境。同仁市一二三四期集中供热煤改气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同仁迎来天然气供热时代;同仁市核心区隆务河两岸污水收集补短板一期工程和同仁市隆务中街环境整治项目开工建设,将有效解决城区供水、生活用水排放处理问题。同时,按照《州市共建国家卫生城市实施方案》工作要求,持续完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工作机制,明确时限要求,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同仁市自来水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

五、注重文化传承,加强“人文”城市建设。不断巩固拓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热贡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成功打造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创作基地4个、市级乡村振兴产业车间20个、培育省级“青绣”企业9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20家;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设立“热贡艺术”展销窗口200余处、研发文创产品种类达60余种、培育本地文旅企业380余家,全市文化从业人员达2.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大力发展隆务寺、郭么日古堡、仁俊画苑等文化旅游景区,隆务寺、郭麻日寺等14家文保单位相继设立“非遗传习中心”,鼓励引导各类画苑发展民宿产业,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助推经济产业发展。先后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拓宽和改造城区主街道及古城面积,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功能硬实力综合发展。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