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要闻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透视信任度满意度背后的中国密码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2-03-01    

近期,全球知名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爱德曼信任度晴雨表”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91%,在28个受访国中名列榜首。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连续十年在中国开展的民调结果也显示,中国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连年保持在90%以上。

人民的信任度、满意度十年来始终处于高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中国密码”?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赢得人民信任,其秘诀一言以蔽之:永远以人民为中心。

(一)

算清人心向背的政治账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百年大党屹立世界东方,擎起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想。时代巨变之中,一切为了人民,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深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初心、一心为民的奋进历程。

2012年11月17日,上任伊始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此后,他又反复敲响警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对“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很重。在他心中,始终有一本关乎人心向背的政治账。

这是“一个人都不能少”的精准脱贫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访贫问苦,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意,行程万里,步步情深。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两度出现这令人动容的一幕:44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在全世界的注目中,以天籁般的清澈童声,唱响奥林匹克会歌。

人们不会忘记,2012年12月,刚刚就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顶风踏雪,专程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千年梦想,百年梦圆。到2020年底,包括阜平在内的中国所有832个贫困县均已告别绝对贫困。次年,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这是“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反腐斗争账——

2022年1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周江勇,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何兴祥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要保持清醒头脑,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1月18日,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

持续9年多,“打虎”“拍蝇”“猎狐”丝毫不歇脚、时刻不停步,为了什么?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我们必须顺应民心”“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

孰轻孰重,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郑重的掂量。

这是“100-1=0”的公平正义账——

“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执法司法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法治公式”,振聋发聩。

2017年春节前夕,被看押4年多的云南勐腊县村民卢荣新被法院二审宣判无罪,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冤案昭雪的背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

从依法坚决纠正一批冤错案件,到严厉惩治执法司法腐败,再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推动下,新时代的中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2年1月26日下午,又是一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严寒,再次到基层给群众拜年。这一次,他来到山西临汾。

餐桌上是香喷喷的红烧肉、酥肉、丸子,锅里炖着热气腾腾的羊肉,储藏室里粮食蔬菜储备充足……向总书记说起近年生活变化,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总书记的福。”

“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回应。

风雪无阻,一路同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这种执着追求100多年来从未改变”……

唯有初心,能扛时间沧桑;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一个把人心向背看作生命线的政党,一个团结人民不断创造幸福生活的国家,怎能不赢得人民衷心信任与热爱?

(二)

答好攻坚克难的必答题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信任政府?”

在有美国版“知乎”之称的“问与答”网站,这一问题引发持续讨论。

“中国政府总是为民众的最大利益行动。”

“比如救灾,中国政府可靠得多!”

……

“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今天的世界,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从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到关乎生存的气候变化问题;从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到影响民生的就业难题……无不是对各国执政团队的“大考”。谁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难题,谁就更能获得人民的信任。

“人民至上”,中国行胜于言。

抗击疫情,全力护佑生命——

疫情持续蔓延,给各国反复带来“压力测试”。面对突如其来又旷日持久的大仗、硬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生命至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百岁老人,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中国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在2022年度爱德曼“信任度”报告中,中国公众对医疗机构信任度高达93%,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的抗疫成效。

出色的抗疫斗争,是中国应对危机卓越能力的生动缩影。疫情暴发之初,通过电视电话会的形式,习近平总书记直接给全国17万名县团级以上干部开会,从最高领导人到一线战斗员,将任务一竿子插到底,中国共产党超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令世人赞叹。

致广大而尽精微。

网格长,是吉林长春绿园区银融社区祝兰红的“新职业”。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最小封控单元精准到一栋楼、几家人……大疫之下,各地织密基层防疫网络,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无论是肆虐的疫情,还是惨烈的地震、猛烈的洪水,任何重大灾难面前,党中央勇毅担当,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各级组织闻令而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应对危机的“金标准”。

“我们一直在被一群最勇敢的人保护着,更一直在被这个国家守护着”……网友发自内心的感慨,激荡起无数心灵共鸣。

恢复经济,坚持民生优先——

疫情影响之下,民众最担心什么?

爱德曼面向全球28个国家的民调显示,担忧失去工作的人占比最高,达85%。

中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减税降费让我们挺过了最难的时候。”湖南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感慨。

疫情发生以来,减税降费红利持续释放,源源不断为市场主体造血输血。2021年,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基础上,又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2021年,全国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比上年增长3.4%;卫生健康支出继续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与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基本持平……

生态文明,不负人民期盼——

“太酷了!”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废弃钢铁厂旧址建造的首钢大跳台,惊艳了全世界。

首钢的烟囱,见证中国的生态之变。

曾几何时,雾霾频发、工厂污染、河流黑臭……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APEC蓝”成为网上热词,传递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殷切期盼。

痛定思痛,不走老路。

“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长远,想得深邃。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出台“史上最严”环保法,向世界宣布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9年多来,蓝天白云更多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低碳环保理念在人心生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速绿色转型的中国,人民是最大受益人。

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就有了一往无前、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的勇气;啃得下一块块“硬骨头”、攻克下一座座“娄山关”,就会收获人民的真诚支持与信任。

(三)

共绘凝聚信心的愿景图

爱德曼“信任度”报告中,一个关于“长期”的建议引人注目:领导层必须着眼于长期思考,而不是短期收益。

身处动荡不安的世界,对未来的信心至关重要。大变局中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向人民展现持续创造更好未来的能力。

2021年11月11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经过充分发扬民主的四天审议,出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中央委员,以举手表决方式,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志在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有观察人士评论:决议不仅在于总结“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更在于揭示“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第二个百年”的自信勇毅。

善治国者,善于谋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党的十九大,勾勒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制定“十四五”规划时,不仅着眼未来五年,还提出未来十五年“远景目标”……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团结奋斗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成为14亿多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民意与国策共鸣,让阳光照亮未来——

从“十四五”,再到2035,我们将收获怎样的幸福?

2021年春天,无数人心头激荡着这样一个“未来之问”。

“我要努力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看到疫情期间那么多人冲上前线,我更坚定选择要当兵。”“我希望考上国外的大学继续深造,将来回报祖国。”

来自长沙学院三名大学生的青春之梦格外动人。这是国家发展“大图景”与人民群众“小目标”交相辉映的生动写照。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既有攸关大局的改革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对外开放,也有牵动民心的老龄化应对、高质量就业、教育提质、社会保障……宏观与微观并举,国计与民生相融,美好蓝图徐徐铺展。

“从国家规划中看到自己更远的未来”——网友的评论,反映着无数国人的共同心声。

党心与民心相通,为梦想插上翅膀——

从偏远的小村庄,到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有多远?

2020年8月,当内蒙古达拉特旗蒲圪卜村干部李电波以网名“云帆”留下发展“互助性养老”的建议,他未曾想到,这几个字会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继而转化为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成为政府施政依据。

在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开展“网络问策”,“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我还没进过中南海,但我的建议进去了。”网友的留言,尽显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姿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个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的中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流动而充满活力的中国——

今天的互联网上,活跃着超过10亿中国网民。通过各类社交媒体,他们就国家大事和身边小事自由发表意见,督促着政府检视自我、改进工作;

今天的华夏大地,越来越多人有条件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发展潜力更匹配的职业、学业、事业,在同祖国和时代同成长、共进步中开拓人生更多可能……

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向世人讲述着:国家与人民同心同德,人民必然与国家同向同行。

历史与未来交汇,用奋斗谱写新章——

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探路的使命。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共同富裕的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深邃的思考,长远的谋划,化作脚踏实地的务实行动:

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着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民生难题;从畅通向上流动通道、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到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让区域、行业发展更协调、平衡和包容……

向着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进脚步永不停歇。

回首来时路,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上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仍需葆有一份“赶考,永远在路上”的清醒与坚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必将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新的优异答卷!

(记者 杨依军 任沁沁 谢希瑶 谭谟晓)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