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即景。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今日之青海,生态常“青”令江源儿女欣喜又振奋——
2016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位列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
从体制试点迈向正式设立,青海革新理念、大胆创新,先破后立、从无到有、有中创优,坚持创新体制、系统治理、共建共享、科技支撑、依法管理,在一系列原创性改革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青海,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非常重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国家公园是因时应势作出的时代抉择。如今,源源不断的清水从江源大地奔涌而出滋润华夏大地,江源儿女用实际行动履行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和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承诺和责任,磐心守“塔”,清水东流。
体制机制
——从政出多门实现一个部门管理,从“九龙治水”实现“一龙治水”,形成了“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
青海的三江源,中国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这里雪原广袤、湿地众多,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关心指导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是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新纪元。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三江源成为中国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典型代表,12.31万平方公里江源大地将被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在当时,无论在全国还是青海,国家公园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试点,青海必须承担起这项重任,创造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青海儿女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引领,摸着石头过河,以立足江源、跳出江源,站在青海、看向全国的眼光和胸怀,扎实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以创新、智慧、绿色等九大理念建园,大力度投入、大尺度推进,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生态治理修复、民生福祉改善等叠加奏效,只为保护好三江源头、守护好“中华水塔”。
立足江源实际,突出江源特色,锚定“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工作目标,聚焦8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制改革,有效解决“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制约;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先后实施一系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当时间把发展坐标勾勒得愈加清晰,《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颁布施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地方立法的国家公园法律……
从政出多门实现一个部门管理,从“九龙治水”实现“一龙治水”,美丽的三江源头已探索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生态“常青树”,“数”览三江源,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藏羚羊由保护初期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难得一见的雪豹、金钱豹、欧亚水獭频频亮相,黄河源头碧波荡漾,重现千湖美景,“中华水塔”日益坚固丰沛。如今,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
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春华秋实。2021年10月,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的喜讯顿时传遍江源大地。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的成功,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鲜活写照。
当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从试点之初12.31万平方公里拓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于极地江源,面积放大的背后是生态之重的再度提升,原真的生态系统、独特的生物物种、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将被更加珍视、最严保护。
生态管护
——“一户一岗”,强化了牧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探索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大美青海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要走出具有江源特色、符合青海实际的路子。立足保护和发展实际,要寻找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这样,积极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加入到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新的尝试。
卓玛加,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如今是三江源生态管护队伍中的一员,他所在的村子自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重点保护区域,他就积极报名成了国家公园内一名生态管护员,肩负着常规巡护和记录生态变化的双重任务,他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首个“斯巴鲁生态保护奖”获得者。
像卓玛加一样,加入到生态管护队伍的牧民还有很多,从曾经的草原利用者成为草原保护者、生态宣传员,转变的不仅是身份,还有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生态环保理念。今天,再到三江源,当成群的藏野驴结队奔跑,当迁徙的藏羚羊安心经过五道梁大桥,当同框的三只兔狲留下珍贵的画面,当欧亚水獭被监测到的次数越来越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处处呈现,这些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手笔投入,也离不开生态管护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付出,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到了监测的日子,他们或骑马或骑摩托车甚至步行,行走于山间草原,在高天厚土间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展现对生态环境最质朴的情感,这就是他们的生态责任和生态自觉。
细数过往,三江源国家公园因地制宜,不断强化牧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目前,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并积极推进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利用马队、摩托车队、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园区内53个行政村成立了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牧民从生态索取者变为守护者,成为民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的成功案例。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牧民群众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随着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实施,社区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保护主体,农牧民群众成为生态保护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最有积极性的保护者。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积极探索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下的新型社区,推广社区共管协议,实施联户经营,发展家庭牧场等。
不断强化社区支撑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管理能力,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村镇试点,选择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治多县扎河乡玛赛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和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展开试点。同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着力改善社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率先实行了建档立卡户和全体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试点,并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园理念和环境教育,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引导群众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守护者和受益者,尽管是一次从无到有的探索,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在得到最严格保护的同时,也正在反哺人类实现高质量发展,既符合当下又迎合未来。
生态体验
——让生态外延进一步拓展,从静躺的自然资源变为能动的生态财富,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青海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多措并举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发展之路。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被誉为“雪豹之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如今,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成为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态新体验。昂赛大峡谷开展漂流、自然观察等生态体验项目被纳入特许经营范畴并进行规范,不仅得到国家相关资金的支持,更为当地牧民带来可观收入,广大牧民便成为了生态体验的向导者和宣传员。
才旺多杰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名生态管护员,还是一名生态宣传员,得益于特许经营的实施,他切切实实受了益。在当地像才旺多杰的人还有很多,兼顾生态管护和生态体验接待,带动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生活品质提升。
黄河源玛多云享自然特许经营试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备受大众追捧,生态体验、环境教育、牧民就业增收效益叠加释放,“两山”理念被不断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展延伸。
持续做大国家公园建设与牧民群众增收的“公约数”,兼顾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多方面,目前已开设“三江源生态班”,招收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子弟开展中职学历教育,并在园区内外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等技能培训,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引导扶持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活动,使群众获得稳定长期收益。广大牧民群众的收入更趋多元化,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相得益彰。
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从最初的严格保护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展,生态的内涵和外延被进一步延伸。不只三江源,今天的青海大地上,生态已经从静躺的自然资源变为了能动的生态财富,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态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