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要闻

河北:“风光”无限 “绿电”生金

来源:河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20    

image.png

张家口塞北林场风车林立。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 摄

河北日报记者 冯阳

9月22日15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鉴衡实验基地,启动按钮按下,国内首台最大单机容量陆上风力发电机组一次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陆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实现新突破。

这是哈电风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机组,单机容量功率范围涵盖6.75MW至8MW。“张北地区拥有充足的风力与光能,为我们新机型风场试制提供了绝佳应用环境。”项目负责人高贤慧说。

高空之上,巨大的风轮叶片迎风旋转。一般风速超过每秒3米,风电机组就能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高贤慧介绍,新机型单台机组预计年上网电量达到2600万千瓦时,相当于108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可供一辆新能源汽车绕赤道行驶5550圈。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我国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15年7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由此肩负起为国家推进能源革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突破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7年多来,张家口强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目前,华能、大唐、华电等发电企业纷纷布局张家口,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505万千瓦。“风的故乡、光的海洋”已成为张家口新的代名词。

然而,在清洁电能领域,仅仅解决发电还不够。由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特征,使得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成为世界性难题。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这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被交口称赞的故事,也是张家口突破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的样本。

张家口绿色电力如何输往北京?破题的密码就蕴藏在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中。

该工程投运两年多来,通过将张家口大规模、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多点汇集,形成稳定可控的电源,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的绿电,相当于北京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年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同样投运两年多的,还有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利用特高压电网,张家口市可以把清洁能源输送到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京津冀和华中负荷中心。今年1至8月,张家口已向雄安新区输送108.51亿千瓦时的绿电。

在国内首创“政府+电网+发电企业+用户侧”四方协作机制,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形成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多种规模化储能技术示范……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勇于探索,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供了诸多可推广复制的经验。

一个个攻坚奇迹、一次次破冰之举。张家口强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成为河北加快推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河北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打造“发、输、储、用”全产业链条。

规模开发成效显著——着力打造张承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唐山、沧州、沿太行山光伏发电应用基地,推进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地风光电集约开发利用。截至2022年8月底,全省风光电总装机6109.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今年1至8月,全省新能源发电量743.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2.1%。

消纳能力大幅提升——在建成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以及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同时,加强新能源储能建设。全省在建抽水蓄能规模740万千瓦,其中丰宁抽水蓄能规划装机360万千瓦、被称为“超级充电宝”。2021年,河北风电、光伏消纳利用率分别达到95.4%、98.2%。

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全省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达2300亿千瓦时,替代6900万吨标准煤,分别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约1.8亿吨、8.9万吨、8.2万吨。新能源产业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全省42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建设光伏扶贫项目3249个、392.3万千瓦,帮助29.1万户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编辑: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