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石门水利枢纽工程。 新疆日报记者 苏鑫 摄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蔷薇
10月14日,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完成10天的停电检修后重新启动,恢复向华东地区送电。这条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把新疆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其他省份,其中三分之一为新能源电量。
新疆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近年来立足实现“双碳”目标,坚持绿色发展引领,加大科技创新,加快国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设,实现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能源基地建设“快”
9月28日,“疆电入渝配套电源”“西气东输四线”等重大标志性工程在内,前三季度新疆新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88个,总投资2.5万亿多元。
三季度开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清单中,不少是风电、源网荷储、光伏示范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新疆中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资源化综合利用制甲醇升级示范项目、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若羌县硅基新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粤水电巴楚县20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等榜上有名。
发展新能源产业,即是新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最优选择,也是全国能源一盘棋指导下的历史重任。
新疆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沙漠、戈壁、荒漠等土地资源优势。尤其是风能资源总储量8.9亿千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15.4%,居全国第二。太阳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40%,居全国第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包括新疆在内的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立足建设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新疆新能源开发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底,新疆已集中建成1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哈密)和8个百万千瓦级新能源集聚区,初步实现了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
服务全国大局“畅”
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矿区,疆电外送第三条直流通道——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疆电入渝”)配套煤电项目正在抓紧施工。
“疆电入渝”工程是我国西电东送项目“三交九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项目,工程设计输送容量800万千瓦,预计年送电量440亿千瓦时。
“疆电入渝”配套电源项目是按照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模式开发建设的,规划装机规模142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1%,同时还配套建设储能装置。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电力处处长陈磊表示,这一通道输送新能源电量占比将超过50%,对于促进新疆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清洁能源消费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这些年来,新疆不断加强外送通道建设,提升新能源输送比例,服务好全国能源供应大局,让更多省份用上新疆清洁能源。
目前,新疆已建成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一、第二通道、吉泉直流、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外送通道格局。疆电外送规模也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为保障中东部地区电力供应乃至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洁低碳惠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能源结构优化是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清洁用能的消费导向,不仅为能源发展提供了新驱动,也为各族群众享受天蓝水绿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英吉沙县村民麦麦提敏·萨伍提家的生活因为能源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冬天取暖不再烧煤或木柴,而是使用上了清洁的电暖气,家庭收入也因为建成的光伏扶贫电站,每年能拿到几千元的分红。
“这些房顶光伏电板发的电,全都卖到电网了,我们也多了一笔收入。现在做饭、取暖也都是用电,房间再也不会被煤熏黑了。”麦麦提敏乐呵呵地说。
2019年至2021年,南疆煤改电一期工程的实施,让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三地州89.2万户农牧民告别了“伐薪烧炭”的传统生活方式。2022年,新疆启动了煤改电二期工程,2022年—2024年间将惠及43个县(市、区)、439个乡(镇)、3896个村和76.61万户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高,由2012年的5.8%提高到2021年的14.4%,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