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务实担当让民族团结之花常盛开——黄南、海东两地妥善化解重大地界矛盾纠纷
黄南州尖扎县与海东市化隆县两地群众长期以来,以清清黄河水为纽带,在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但是随着近年来康杨水电站、牙同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部分群众受利益驱动,对1997年省政府划定界线中的35公里界线产生争议,再三发生地界矛盾,纠纷延续时间长、矛盾焦点多、协调难度大。该问题一直是影响黄南、海东两地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更是省委省政府及省上相关厅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8年,两地本着尊重历史、尊重民意,顾全大局、互让互谅的原则,从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和睦邻友好边界地区出发,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所有权和使用权分治途径,通过无偿租赁、共建民族团结林、修建泄洪通道等方式化怨结亲,妥善化解两地边界纠纷,建立起共同发展、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为各地解决好历史遗留地界纠纷提供了范本。
始终坚持久久为攻。边界问题是关系社会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年来,两地党委政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始终把稳妥化解地界纠纷矛盾作为坚定推进两地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稳定、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增进两地友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务实担当,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跟着一届干,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心,全力以赴做好解结、纳怨、化解的文章,努力推动两地群众重修睦邻关系,和睦相处,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始终坚持高位推进。面对地界争议问题,两地党委政府以增进友谊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务实担当,注重顶层设计,双方健全 “一个地界纠纷、一名责任领导、一个调处班子、一套处置方案、一个处置期限”五个一工作机制高位推进。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争议地区实地踏勘,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细致做好基础工作。同时,两地政府一把手先后2次召开联席会议,区别制定化解对策,有力的推动了矛盾纠纷的化解。
始终坚持依法化解。两地党委政府在坚决维护省政府“97裁定”基础上,从有利于提高边界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促进两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依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签订《化隆县人民政府 尖扎县人民政府共建和谐稳定边界协议》《海东市公安局 黄南州公安局关于化隆尖扎两县关于地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警务协作协议》,圆满化解了历时20多年的地界纠纷,确保了已生效的行政区域界线成为推动黄南实现跨越转型,增进人民福祉的法律线、稳定线、团结线、发展线。
始终坚持法律联宣。黄南州结合实际及时组建州县两级“双语”宣讲团和红旗宣讲团,推动法治教育常态化,实现基层一线无盲区、牧区群众全覆盖。结合每年1号文件宣讲、形势政策宣讲,组织州县乡各级干部深入基层,面向交界区群众大规模开展宣传教育,突出宣传《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实现从法律知识普及向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转变。
始终坚持厚植纽带。保持尖扎、化隆两地友谊之树长青,必须夯实双方邻里关系的社会土壤。针对存在纠纷的跨界建房问题两地及时进行拆除并划定区域共同植树绿化,以“绿”厚植生态优先的发展底色。针对争议问题严重的交界处两地商议决定修建永久泄洪道确保两地群众基本农业生产需求,以“水”厚植共同发展的兴农沃土。针对实际使用区域的问题,两地充分考虑使用区域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无偿租赁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用,以“谅”厚植民族团结的似海深情。地界纠纷的妥善化解是两地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边界地区老百姓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主动放下历史包袱,化干戈为玉帛,一心一意谋发展、安安稳稳过日子,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的政治觉悟。
今年,为使双方达成的《共建和谐稳定边界协议》事项落地生根,更好造福于民。黄南、海东两地紧紧抓住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的时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永恒的主题,在交界地区举行共建民族团结林活动,来自两地350余名汉、藏、回族群众及党员干部齐聚现场,共栽亲情树、共建团结林。清清黄河水,悠悠两岸情,黄河是连接两地之间兄弟之情的纽带,连接着两地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奔小康,追逐中国梦的共同心声和期盼。种下一片绿,长出一方和。两地群众共同携手种下的民族团结“苗”, 必将成长为维社会护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参天树”。护的两岸翠绿,收获百里春光,尖扎、化隆两地群众正在顺应新时代,书写着两地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戮力同心、共同维护和谐稳定,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