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南要闻 / 部门动态

黄南州以“五个持续”推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精神落地见效

来源: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9-06-10    

黄南新闻网讯  5月27日至28日,青海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黄南州召开。省政府省长刘宁就坚决打赢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提出新的要求。黄南州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全力推进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精神在黄南落地见效。

持续强化产业就业扶贫,提升群众发展能力。持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主渠道”,按照“定准产业”“找准主体”“对准市场”三个关键,积极探索符合黄南实际的农牧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持续加强培育新型扶持带贫益贫经营主体,年底之前,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个以上形成规模、具有一定带贫益贫能力的专业合作社。以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和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提档升级为契机,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扶贫攻坚林业(生态)专业合作社,稳步推进贫困地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集中打造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典型。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借力全省重点旅游线路,打造富有黄南特色乡村旅游扶贫精品项目。加快建设“同仁县省级文化扶贫产业园”、唐卡艺术小镇、泽库县麦秀镇民族手工艺产品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以热贡艺术、民族手工艺为主的特色产业扶贫车间,不断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渠道。继续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主抓手”,建立转移就业激励机制,通过经费补助、资金奖励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贫困劳动力跨省域、跨地区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年内完成贫困人口“雨露计划”短期技能培训1860人次,培训转移就业900人次,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持续完善基础建设短板,全力破解发展瓶颈。聚焦补齐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集中攻坚,全力补齐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持续提升深度贫困地区整体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农牧区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保证贫困群众能喝上安全方便的饮用水;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电网改造、村村通三网融合等项目建设,提升贫困村电力保障能力,实现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加快农牧区公路改建力度,切实提高贫困地区道路通畅水平,确保贫困村电网改造、交通通畅、互联网覆盖、安全饮水等比率达到100%。。

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不断巩固脱贫成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继续落实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政策,做好贫困大学生助学补助工作,深入推进学前三年行动和“全面改薄”工作,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强化控辍保学力度,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和“六大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六减免十覆盖”政策,降低大病、慢病患者医疗负担。持续提升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健康“扶贫保”各级财政缴费补助政策,加快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目标。继续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严格低保兜底户认定识别标准,实现低保政策救助与扶贫帮扶政策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日间照料+邻里互助”等脱贫解困机制,不断加强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劳务补贴等方式,将帮扶政策与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挂钩,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奔小康的主动性、积极性。

持续强化保障措施,确保脱贫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统筹使用各类扶贫资金,加大扶贫领域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扶贫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监督。突出抓好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模式单一、收益低,扶贫产业项目种类少等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严格脱贫攻坚考核,通过传导压力,倒逼责任落实。持续深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使用,为扶贫工作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加强队伍建设,筑牢扶贫攻坚基底。确保脱贫攻坚期内做到机构不撤、队伍不散,为下步巩固提升、建立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坚持“两个优先、两个不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对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检查考核制度,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干部调配、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优先重用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勇于担责、作风过硬、成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选聘制度,加快建立指导到位、服务精准、贫困户全覆盖的产业指导员队伍。不断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育力度,支持复转军人、返乡创业青年、乡土能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着力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