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扎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州县委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通过落实“两个必要”举措筑牢复工复产“红色堡垒”,围绕“三个不能”原则打造复工复产“红色引擎”,齐抓共管助推全县复工复产之船扬帆起航。
党建核心引领是必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复工在即,尖扎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的8项要求,坚决将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复工复产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督促各乡镇、各部门党组织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支持企业复产复工,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全县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县委号召,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市监、农牧、发改等县直部门党组织率先垂范,带头进入战时状态。各乡镇党委“一把手”靠前指挥,带领党员干部深入生产、发展一线,推进各行各业平稳复工、安全生产。各村(社区)“两委”负责人统筹协调,发动村党员干部与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通力合作,为农村农业复产复工保驾护航。县市监局通过不见面审批、特事特办等方式,共办结企业变更、注销、登记、备案、个体年报等服务329户。全县共有1029户商户开业,其中食品经营户为271户,餐饮经营户241户,药店15户,粮油3户;肉铺10户;蔬菜水果店42户;其它类商户已有445户正常营业。县发改局积极谋划第一季度项目开(复)工前期准备工作,3月4日尖扎县举行2020年度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计划第一季度开(复)工项目46项,计划总投资16.35亿元,预计第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1.8亿元。此外,县委组织部选派81名县直机关干部参与协助社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进一步为全县复工复产增添力量。
干部监督激励是必要。为了能够让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复工复产中继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职能,建立疫情防控一线担当作为优秀干部库,将干部在复产复工中的具体表现也纳入优秀干部库评选依据,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挂职锻炼、外出休养的重要依据,不断深化疫情防控的“正向成果”;密切关注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动态,如有发现在开展复工复产过程中存在工作不积极,思想懈怠的党员领导干部,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提醒整改。县委“两新”工委带领县“两新”党组织和党员靠前战斗、主动服务,千方百计解决防疫物资、用工用料、劳务纠纷等实际问题,同时,“两新”党组织和党员也在迅速转变工作重点,积极吹响复工复产“集结号”。截止目前,全县已有4家非公经济党组织恢复生产,复工率达50%。
疫情防控不能怠慢。各乡镇党委始终将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撤卡不撤防,继续在防控一线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是积极指导党员志愿服务队继续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按照包户到人工作机制开展第三轮返乡人员大摸排,对外地返乡人员及时采用集中隔离、居家管理等防控措施,持续做好隔离观察人员体征检测工作并保障其物质需求。二是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分散组织、全面开展”的原则,积极组织各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和广大群众对镇(乡)域、各村(社区)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消除疫情隐患。三是与企业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要求职工在返回岗位前主动隔离14天,无发热病症情况下方可上岗,确保复工复产职工的身体健康。
春耕备播不能忽视。大地回春,农事渐起。全县春耕备播已经全面开展,复产复工正在有序进行。各乡镇党委班子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走入田间地头,融入工厂企业,积极协调各农资经营单位及个体户调备春耕生产物资。各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组建了“代办”服务队,帮助全村农户统一购置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所有村干部及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全部下沉到一线,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及时传达中央、省州县会议精神。截止目前,全县农业物资已基本落实,县农牧局对川水地区发放有机肥2300吨,同时下派40名技术人员到各乡镇进行春播备耕技术指导;各乡镇党委组织村“两委”班子有序发放农业物资,其中措周乡发放种子9万斤、当顺乡发放种子6万斤、马克唐镇发放种子10万斤,川水地区村社已全面完成春耕播种工作;李家峡电站、大唐电站、沃宝生物有机肥农民专合社、康利扶贫环保节能建材厂均已陆续开工。
脱贫攻坚不能松懈。乡镇党委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有序开展。贾加乡党委推出六项举措,坚持联点领导、第一书记带队,驻村干部、工作队员包村包户,入户开展贫困户外出务工摸排工作,并针对受疫情影响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非贫低收入人口,找准症结,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重点落实好低保、特困救助、基本养老、扶贫助残、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完成低保申请3户,临时救助3户;昂拉乡党委第一时间组织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户详细摸底每个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就业需求、外出务工意向等信息;马克唐镇党委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对扶贫档案资料再完善、整理,再核对国扶系统、管理手册内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站好脱贫攻坚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