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黄南州及时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技术指导组、卡点监测组, 35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51名医务人员全出动、齐上阵,坚持“四集中”工作要求,明确7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16间隔离病房,建立村级排查点287 个,设立定点救治医院和疫情隔离病区,所有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经过针对性、专业化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严格按照诊疗流程进行诊治,为持续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
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农牧区公共卫生服务仍存在诸多短板问题。一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农牧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难以全面承担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职责,水冲式卫生厕所少、垃圾集中处理能力较弱。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目前,全州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4人,低于全省每千人2.62人、全国每千人2.6人的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78人,平均每所卫生院仅有9.6名医务人员,每名医务人员服务面积达50平方公里;全州262个行政村拥有村医340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22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缺乏,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隔离、症状甄别、入户检测、健康教育等只能靠乡镇和村干部完成,防控效果一定程度受到影响。加之,全州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尤其在偏远牧区气候更加恶劣、条件艰苦,造成许多基层医务人才流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业人员整体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诊疗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牧民群众健康需求。三是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滞后。以县级疾控中心为纽带、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四级网络体系,并未形成快速完善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防控、直报、救助机制,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滞后、作用发挥不明显,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充分准备,包括救治、隔离能力、物资等资源严重不足。由于实行“互联网+医疗”模式、远程协作和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疫情排查和数据统计以上门排查、电话联络为主,大量表格靠手工登记,技术含量低,且交叉感染风险明显增大。四是农牧民健康素养较低。生活习俗中卫生健康意识较低,部分群众看病就医存在占卜、算卦等现象。此外,藏区牧民有养犬习惯,流浪犬问题突出,成为包虫等寄生虫的宿主及传播源,且捕杀管理和犬驱虫工作难度较大,为切断疾病传染源带来较大阻碍。
黄南州以抗击疫情为切入点,认真总结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农牧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夯实农牧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保障力度。牢固树立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干部储备、要素配置、政府投入向农村公共卫生等较弱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倾斜,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党领导推进农村工作的保障机制,明确各级党委领导推进农牧区公共卫生体系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具体职责、考核指标,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变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行动优势,在基层践行党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坚定承诺。二是强化服务保障,全力改善农牧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制定公共卫生与防疫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等管理运营规划,加大农牧区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重点乡镇配置传染病防范设施、重症隔离设施等。分类推进农牧区“厕所革命”,在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卫生院、旅游景区、公路沿线等区域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加强粪污治理,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全面实施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分类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漂浮垃圾和工业固废垃圾,防止病媒生物孳生、繁殖和扩散,力争到2020年底,各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达到95%以上,9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充实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途径再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100名,力争为每万名城镇居民和39所乡镇卫生院配备2名全科医生。继续落实农牧区定向培养招录医学生,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优化农牧区人才结构,到2020年底,90%以上从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医学学历。加大卫生应急、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综合监督、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等急需紧缺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基本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制定常态化的优惠政策,鼓励县区内乡村医生合理流动,进一步加大对偏远地区乡村医生补助力度。四是健全工作机制,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构,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和综合监测预警制度,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管整体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普及,打造“互联网+农村公共卫生”基础平台,建立农牧民群众信息数据库、信息传输平台,在无法近距离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开展疫情传达、信息统计等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防范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长效机制,强化鼠疫、包虫病、碘缺乏病、艾滋病等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疫情监测、区域联防各项综合防控措施,降低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将健康教育作为疾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262个行政村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守门人”作用,通过下沉服务,面向农牧民群众传播健康知识,引导树立健康观念,主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作者系黄南州卫生健康委马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