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南州坚持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贯穿始终,深入推进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州委战略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强化支部领导核心,提升村级治理“引领力”。一是突出提升领导力。推动“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员教育基地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堂一站一团一基地”等黄南特色理论学习品牌,点对点开展基层党员群众教育培训。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落实,全面推行“一表一册一规范”,向全州815个党支部发放《党支部工作规范手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为推进党支部工作提供政策“一本通”、工作“一本清”。二是突出提升组织力。深入开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采取“1个实施方案+6张任务清单”的方式,紧盯基层社会治理薄弱点空白点,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推进“支部进网、党员联户”新模式,将网格化管理与党员发挥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三是突出提升凝聚力。推进党员主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常态化,规范加强流动党员规范管理,开展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活动,全面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在乡镇和村社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小分队677个,各级党组织开展支部到社区“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6700余次,解决群众困难问题1300余件。四是突出提升战斗力。高标准打造村级党群服务中心97个。按照大村6万元、小村5万元的标准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和“以奖代补”机制,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度报酬逐步提高到当地上年度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按规定全面落实正常离任村干部报酬待遇。
强化自治基础作用,提升村级治理“内生力”。一是村级组织规范运行。充分发挥村级配套组织在推进“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村务监督、人民联防、民兵、调解、综治等各类配套组织,制定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议事规则,明确村“两委”决策程序等议事规则。二是村规民约建成体系。打造文化长廊展板,制作发放藏汉双语《推进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宣传彩页13000余册,利用州县电视台、微信媒体平台等方式,大力宣传营造和倡导农村牧区文明新风,提升乡风文明。全州261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三是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结合“人员大培训、岗位大练兵、环境大整治”,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丰富多样的村民自治活动,引导自我管护公共设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农牧区垃圾清理、卫生保洁和村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因地制宜强化自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依托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三位一体”新机制,实现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提升社会自治能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强化法治保障作用,提升村级治理“硬实力”。一是法治宣传“再普及”。认真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采取法治讲座、印发宣传资料、文艺汇演、悬挂横幅、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传播法律知识,培育法律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二是法律服务“再提升”。充分利用“12348”青海法网、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掌上12348”等,大力开展智慧法律服务工作。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在全州261个村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建成州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5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36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281个,法律援助视频接待席5个,构建了“实体+网络+热线”的立体式维权法律服务网络。三是网格管理“再精准”。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将全州公益性岗位人员、村(社区)“两委”成员、包村(社区)和联点单位干部全部纳入网格员管理,全州共划分网格4039个,配备网格员4763人、网格长975人。
强化德治引领作用,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组织开展“张灯结彩话文明——春节文明宣传造势”活动。制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建筑围档,新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1个,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积极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全州60%的村镇设“善行义举榜”,征集挖掘家风家训200余条,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索南家打造为家风教育基地。举行“书香黄南·礼赞新中国”全民阅读启动仪式,发放倡议书500份,成立推进“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推动学习强国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将文化活动开展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起来,组织乡村“两节”期间开展春联征集、书画摄影、文艺表演等活动,组织开展“凝心聚力跟党走、别样精彩庆三八”等主题活动,积极打造“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品牌,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