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三农”短板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 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政策问答
21.加强我省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顶层设计与实际规划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持续推进三北、天保、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开展城镇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河道两岸高标准绿化,加快国土绿化新步伐。稳步推进湟水流域规模化国有林场建设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森林城镇、森林乡村、绿化校园”创建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野生动植物基因库、繁育基地建设。强化林地草地湿地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严守生态红线。全面推进草长制落实。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和保护,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等财政补助政策。认真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林涉草违法犯罪,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
22.如何稳定我省粮油生产?
答: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完善农牧业补贴政策,落实好小麦、青稞等保护收购价政策,推进青稞、马铃薯粮食作物收入保险试点,保障农牧民种粮收益,调动农牧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突出作物品种的优势,统筹安排好支持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生产发展的优先序。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病虫害防控,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对种粮、产粮大县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支持种粮、产粮大县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产能指标跨市州域调剂使用,调剂收益按规定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扩大粮改饲规模,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增加适应省内需求的农产品进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走出去企业融入全国农产品供应链。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专项行动。
23.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紧盯牦牛、藏系羊、青稞、冷水鱼、马铃薯、油菜、蔬菜、枸杞等特色产业,每个产业打造2个集良种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市场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点。以三文鱼产业发展联盟为抓手,提升沿黄冷水鱼带产业升级。继续打造标准化、有机化、规模化的枸杞、沙棘和特色杂果生产基地,使枸杞沙棘百亿元产业升级提质。稳步扩大特色中藏药种植面积,建设河湟谷地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统筹推进经济林、中藏药材、林木种苗、野生动物繁育、生态旅游、林草产品加工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支持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旅游探险、绿色民宿等新业态发展壮大,促进林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培育一批产业强镇。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文旅产业。
24.加强我省现代农牧业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答: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启动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对其在农牧区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发展蔬菜设施种植,建设大棚温室。继续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提高畜牧业设施现代化水平。建设饲草料加工和暖棚、饲喂、环境控制、产品收集、粪污处理利用等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牧业农牧区的应用。
25.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作用?
答: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筑牢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基础。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建立村“两委”成员候选人县乡联审常态化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严格村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党委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指导的村务监督机制,全面落实“三议一表决”或“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大在青年农牧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管理,落实激励保障政策。适时调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健全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机制。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
26.如何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
答: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加强乡镇为农服务中心管理力量,实现一站式办理。推动村(组)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实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广乡村治理创新型典型案例经验。引导农牧民注重良好家庭家教家风的培养,推动农牧户家庭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好乡村青年志愿者的作用,组织动员更多的青年有序助力重点硬任务。
27.破解我省乡村发展用地难题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答: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将农牧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强化农业设施用地监管,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牧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预留不少于5%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市州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下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简化审批审核程序。推进乡村建设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严格执行农业设施用地和支持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28.推动我省优秀人才下乡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答:鼓励知农爱农的人才扎根乡村,推动实用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牧区干事创业。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制度。有组织地动员乡村急需人才下乡服务。城镇中小学教师、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农牧区基层工作服务经历。实行好急需紧缺涉农专业 “提前批次”录取政策。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继续开展农、林、牧、水领域基层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工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青南计划、基层青年专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领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命名“青海高原工匠”“农牧区青年致富带头人”“青海青年创业奖”。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创业。
29.我省农牧区重点改革任务是什么?
答:依据国家要求,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研究制定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发展多种形式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融资。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理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开展国有草原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规范有序推进集体林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林地增效、群众增收、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水权改革。全面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抓好试点经验的示范推广。继续推进以农牧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为主要内容的农垦改革。
30.加强我省农牧区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是什么?
答:各级党委要把“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通盘考虑,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强农牧区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健全培养锻炼制度,把到乡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牧区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拓宽县级“三农”工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认真倾听农牧民群众呼声,不断增进与农牧民群众的感情,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