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邻里盖房有争议,“和事佬”上门相劝;村里有草山纠纷,“和事佬”帮助化解纠纷矛盾;夫妻间闹离婚,“和事佬”居中调停....在泽库县西卜沙乡,活跃着一支为民解民忧、办实事、解难事的“和事佬”。“这是最深动的红色实践,是最有力的党建引领”,西卜沙乡党委书记果多如是说。
这支“和事佬”队伍由西卜沙乡党建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里的退休干部组成,他们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最易接受的方式,筑牢藏区基层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彰显乡村治理成果。
西卜沙乡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东部,距县城26公里,平均海拔3700米左右,辖团结、跃进、红旗3个行政村。过去,由于草场纠纷频发、群众观念保守、教派矛盾复杂等历史遗留问题,邻里间相互走动很少,群众之间来往交流不多,加之乡内遗留了不少近亲通婚,全乡3112人口中,残疾人数多达223人,引发大龄剩女及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增多等社会问题。
种种现实问题,是摆在乡党委面前的一个必答“试卷”。抓乡促村项目化党建启动以来,党委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融合推进,主动肩负起组织的重托和解决西卜沙乡现实问题的历史使命。班子成员坚持走村入户,掌握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疾苦,一个月内,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西卜沙乡的深山沟壑和每一个牧场,通过深入分析乡情民意,反复论证,结合黄南州正在实施的“突出党建引领,深化‘一核三治’着力提升藏区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党建项目,决定把乡里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纳入实施项目化党建、“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的“大盘子”中,形成以项目化党建提升管理水平,破解基层一线存在突出问题的“求解性思维”。
“乡里的问题,还需咱乡里人自己解决,乡领导干部联村,乡干部驻村,村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村里退休干部发挥‘总参谋’作用,我们大家就是一个‘和事佬’,只要形成合力,没有什么难题是难倒我们的。”果多书记坚决说道。
从此,乡里就有了一批“和事佬”,乡里各类问题中,“和事佬”依照法律程序,开出调解“土方子”,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办老百姓看得见的事。自“和事佬”队伍成立以来,累计处理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
去年5月,红旗村与跃进村发生草山纠纷,调解员把当事双方请到调解工作室。双方刚坐下来时火气都很大,经过调解,两家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最后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这次调解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充分认识,村民果才让说:“经过调解员的耐心调解,我们双方划清了草场临界,今后没有啥争执,省了我们许多事,化解了许多矛盾。”参与调解的调解员叫加会杰布,今年63岁,是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说道,“我们调解纠纷不拿集体一分钱,不吃群众一口饭,都是站在乡里乡亲角度,不偏亲向友,说话公道,自然受当事人信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和事佬”不仅是“调解员”更是“宣传员”。按照抓实基本活动的要求,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两讲三促四送一结合”等活动,“和事佬”们以召开群众大会、走村入户等形式,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生态环保及党的惠民政策宣讲活动,做到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人,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近年来,西卜沙乡结合“抓乡促村筑根基三级共创示范县”项目化党建,实行“三办一室两中心一所”内设机构,科学明确了7个科室的分工,做到有效衔接、职责清晰、权责对等,西卜沙乡红旗村华多说道:“以前我到乡上办理临时救助手续时,不知道去哪个办公室,现在只要到‘两中心’去就能实现一站式服务,比以前方便多了,乡上干部的态度也好很多。”
同时,西卜沙乡通过建立村规民约体系建设任务,结合本乡风俗实际,通过征求群众意见,人大代表审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研究编写修订《村规民约》,为村民自治提供了行为准则,有效改善了铺张浪费及婚丧嫁娶中的陈规陋习,推动了移风易俗,树立了文明乡风。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红卫回忆道,“2015年之前,因西卜沙乡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保守,邻里矛盾频发,与外界接触极少,近几年,通过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民族团结等惠民政策,乡里制定了《村规民约》《寺规僧约》(汉语版),现在,村里也出现了外村嫁过来的媳妇,西卜沙乡的姑娘也远嫁到了邻乡,邻里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
西卜沙乡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全乡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在凝聚力量完成“脱贫摘帽”之际,积极开展“热爱党、热爱领袖”“爱党徽、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等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承办“民族团结杯”传统赛马会等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创建活动,全乡社会治安持续好转,群众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破坏生态环境、乱占乱建、非法拉运等社会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乡风日趋文明,村容变得整洁,牧民们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昔日保守落后的边远牧区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