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南州紧紧围绕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造血”能力这个根本性问题,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地区发展增收的根本支撑,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逐步构建起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三位一体”扶贫产业格局。
立足贫困人口意愿。按人均6400元的标准,投入资金2.5亿元对3.9万贫困人口实施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实施了一批有机畜牧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饲草料加工、民族手工业等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
立足村集体经济“破零”。全州105个贫困村发展光伏扶贫项目,每村年收入可达30至35万元;按照非贫困村每村100万元标准,扶持全州156个非贫困村发展牛羊繁育、农畜产品加工等村集体经济。全州26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破零率达100%,辐射带动2.8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按每市县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扶持建成同仁市,尖扎、泽库、河南三县5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培育孵化更多村级产业和新型经济组织,有效带动周边更多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增产增收。
立足贫困村自然人文资源。大力推进农旅、牧旅、文旅深度融合,扶持14个村发展热贡文化、草原风光、黄河廊道等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热贡文化、草原风光、黄河廊道等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让4.7万群众吃上了“文化旅游饭”,乡村旅游业成为我州产业扶贫的新支撑。
立足民族传统手工业基础。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民族用品、工艺品以及农畜产业加工等手工制造业,建成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文旅产业示范基地、14家省级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扶贫基地、19家“青海100”文化旅游体验点、8家非遗保护传承基地、78家民族手工业扶贫车间。全州文化旅游经营主体达到572家,开发文创产品400余种,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17万余人。
立足农牧业产业资源。创建泽库县牦牛藏羊国家农业产业园和河南县、尖扎县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园3个“国字号”园区。推广发展“拉格日模式”生态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70家,开设省内外农畜产品直销店127家,促进了农畜产品的线上线下流通,实现产值3.58亿元。全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模达到133家,牧民入社率、草场和牲畜整合率分别达到89.1%、88.8%和91%。中藏药材、黄果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具有黄南特色的扶贫产业逐步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