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青工作启动以来,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升级加力、多层次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援建思路,聚焦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化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工作,为黄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贫困地区改善民生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黄南全面实现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清零”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合作共赢,交流协作的领域越来越宽。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框架协议》,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口支援工作平台,建立天津黄南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滨海新区4个功能区与黄南州4个市县签订了对口合作框架协议,为精准支援帮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省市、州区层面合作框架为牵引,签订发改、公检法司、工青团妇、科教文卫、商贸旅游、民政人社等140多个帮扶合作协议,逐步构建起了“六位一体”结对帮扶机制。坚持援建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将80%以上援助资金用于扶贫、民生领域,累计落实援助资金10.64亿元,实施涉及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合作交流等领域援建项目185个,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动力、注入了活力。
依托特色扶持,产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坚持把产业培育作为援建关键所在,制定《天津市援助黄南州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以“资金扶持带产业、招商引资创产业、多措并举兴产业”的思路,重点围绕培育文化旅游业、有机畜牧业、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为主攻方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推行“创业型园区+中小微企业+贫困户”的运作模式,打造了泽库津滨扶贫创业孵化园。深入开展巾帼助推脱贫行动,创建天津援建妇女手工编织基层服务站点17个。举办“唐卡艺术走进天津大学”“圣境雪莲热贡唐卡艺术展”等系列活动,建成千年古镇杨柳青“热贡艺术馆”,推动了黄南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天津聚成公司在黄南州河南县落户培育建成“瀞度”高端水产业品牌,荣获“冰魂奖”“梅花雪奖”美誉。采取“企业+基金+人才+销售+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壮大中藏药材种植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引入天津昊航复合管业有限公司来青建厂兴业,“飞地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同时,组织开展黄南州特色产业项目推介会,搭建两地产业合作对接桥梁,进一步构建两地企业合作共赢、多元开放的大格局。
助力产销对接,黄南特色的影响越来越广。依托津洽会、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会展平台,不断加强对黄南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招揽企业客商投资黄南、创业黄南。先后组织近40家青海企业参加了津洽会、食博会,完成产品销售额超过300万元,签订一批促进产业发展的经济合作项目,有力提升黄南对外影响力。今年以来,天津市坚持把解决黄南州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难”和“滞销”问题与保障天津市农特产品供应相结合,坚持政府搭台与市场销售联动,组织开展“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云签约”活动,两地企业签订农畜绿特产品采购协议7个,签约额达7315万元。成功举办首批特色扶贫产品大礼包进天津发车仪式,促成价值5000万元的农牧产业消费扶贫大礼包,打通具有黄南特色的扶贫产品进津路,为推动建立起扶贫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科技智力援助,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突出“扶贫先扶志”这一遵循,探索创新培训+实践、基教+职教、对接+嫁接、智力+智慧的“四加”智力援青模式,组织开展“名师进黄南”交流访学活动,“名医进黄南”大型义诊活动,“名家进黄南”实地采风活动。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平台,累计培训各级党政干部及教育、卫生、科技、农牧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00人(次),到天津市挂职锻炼54人(次)。开办天津市重点中学“黄南班”和职业教育黄南异地中职班,累计1600名中小学教师,3000名师生到津访学交流。举办各类主题培训班150余期,累计培训人数超过6500人(次)。天津医疗专家团队五上高原开展免费医疗服务,治疗白内障患者近450名,减免患者医药费120余万元;为35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赴天津进行免费手术,减免医药费100余万元;每年组团开展大型下乡义诊巡诊活动,累计为全州2500多名群众进行义诊咨询和免费检查。天津慈善组织牵线搭桥累计捐赠助困款物达1.6亿元,创办“荣冶林鸿志班”“珍珠班”等4个捐资助学品牌,逐步形成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互为补充的“大帮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