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了,秋分来了,当零零星星飘落的树叶从身旁翻转落下,当树梢挂满丰硕的果实,中秋节便步履匆匆向我们走来。
“丫头,八月十五你们放假吗?我们想蒸几个月饼,给你们留着啊!”退休后长居省城的父母又打来电话。
每逢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父母都会打来电话,问我们兄弟姐妹是否回家,老人们习惯了,我们也很享受这种被长辈呵护和关爱的感觉。儿女始终是父母双亲放飞的风筝,无论岁月如何改变,无论离家多么遥远,风筝那头总是连着故乡,连着父母双亲浓浓的牵挂和爱。双亲在哪里,我们的根和回归的方向就在哪里。
在我的家乡,大家都把中秋节用“八月十五”这个描述日期的词语替代,一来这样表达通俗易懂且顺溜,二来祖祖辈辈沿袭传承,早已习惯成了自然。父母与故乡的父老乡亲一样,都尤其重视八月十五这个合家团聚的日子,不仅因为日子接近阴历八月十五时,农事即将获得丰收,更因为中秋是个团圆节,是中华民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节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等民俗活动,于是,节前几天,家家户户便已开始筹备过节的吃食,计划团聚的好日子。
自打记事起,每逢中秋,父母便提前计划,筹备商量怎么过节,为使八月十五这个节日既热闹又不失仪式感,他们总能从拮据的生活费里挤出一点钱,购买糖果、白面等,这些平日里吃不到、只能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美食,被我们统称为“好吃的”。小时候,能在八月十五吃到香喷喷、冒着热气的大月饼馍馍,对我们兄弟姐妹而言,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到做梦都不敢想的待遇。那种感觉,至今忆起历历在目。
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母亲亲手做的月饼。这种月饼不同于如今商场超市里购买的琳琅满目、口味繁多、形色各异的馅饼式月饼。
母亲精心准备蒸月饼的食材——白面、香豆、红曲、黄花、红糖或白糖,而新鲜的碾成粉末的香豆(俗称“苦豆” )、红曲和黄花就是色彩鲜艳、浓香四溢的做月饼用的传统和纯天然的“染色剂”。母亲会在蒸月饼的前一天晚上和好做月饼的面,第二天一大早,看着盆中已发酵好的即将溢出面盆的面,母亲迅速调好碱水,将加了碱水的一大盆面揉捏均匀。母亲会对在一旁打下手的我说:丫头,面发好了就赶紧把碱面放进去,根据面的软硬程度掺上些干面,记着把碱揉匀,别让蒸出的月饼变成大花脸。我似懂非懂的点头答应。待面揉匀后,母亲便在揉好的面里分出大小合适的一块。母亲说:要蒸大月饼分出来的面就要大一点,小月饼的话面就要少一点,以后你做的时候要记住这些,这些啊,可都是生活经验啊。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生怕长大成人后的我因不会操持家务,不会烧火做饭而被人笑话。
母亲把分出的面揉成圆形并用擀面杖擀成一块大的面饼,在面饼上均匀撒些备好的香豆、红曲和黄花,用手掌一一涂抹均匀,这三种香料可不是随意撒在面饼上的。三种香料把一整块圆圆的、薄厚均匀的面饼分成绿、红、黄三部分,兄弟姐妹都喜欢吃甜月饼,母亲便会在这块涂抹了三种香料的面饼上又均匀地撒上红糖,依三种香料平行的方向卷起面饼,用菜刀切下大小相等的面剂子备用,母亲又用单独擀好能扣住面剂子的面饼,并也在这块涂抹了清油的面饼上撒上好看的香料,并将其覆盖在已经切好的面剂子上。这还不算完,母亲又用另外揉好的面,做成五颜六色的图案,于是莲花、蟠桃、长蛇等图案在母亲的手下便栩栩如生。母亲把做好的图案摆成好看的花样铺在覆盖了面剂子的面饼上。待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上锅蒸月饼了。往往小月饼一笼屉蒸三四个不等,大月饼也只能是一笼屉蒸一个。母亲说:蒸月饼最好在木笼屉里蒸,灶火里也最好是用木柴或干草烧火,那样蒸出的月饼香甜,还有一股子浓香的柴火味呢!母亲还说:我们家里人不多,我做的月饼都比较小,图样也比较简单,要是人口多的大户人家,有时候一个大月饼要蒸上将近一个小时哩。
年年中秋,年年过。在我的记忆中,八月十五蒸月饼的习俗在我家从未间断过。拿母亲的话说,按照老一辈的习俗,拼放在月饼表面不同造型的图案,代表的意思不一样,有保佑来年丰收的,有保佑平安健康的。所以,八月十五到了,月饼是必须要蒸的。母亲会在中秋的前一天把蒸好的月饼按照造型分类,并一一分装好,让我们兄弟姐妹分头行动,送到亲戚朋友家中。
八月十五晚上,待月亮升起,父亲母亲就会把菜食、糖果、月饼等供品恭恭敬敬摆在盘碟里,而后又恭恭敬敬摆在供桌上,上香祭拜,磕头作揖。我们兄妹总会好奇地问母亲:把这么多好吃的摆在这里给谁吃啊?母亲厉声呵斥我们不要乱说话。父亲说:这是祭拜月神。望着没有进过一天学校门的父母祭拜月神时的恭敬模样,年少的我们只好跟着效仿。
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依恋,带着对父亲和我们几个未成年儿女的牵挂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许多年后,待我长大,才逐渐明白这所谓的八月十五蒸月饼和月圆之夜拜月神,寄托了人们对诸多美好事物的期待和祝福,寄托了父母双亲多少长长短短的深情和浓浓的爱。
又是一年中秋到,我的母亲,我生命中的第二个母亲定是又开始张罗着给我们蒸月饼。每逢中秋来临,我总是劝说:您不要再费心费力去做,人年龄大了,做事总是力不从心,我不想让你受累。你只管和父亲相扶相守,照顾好自己就好,不必费时费力,我们去月饼专卖店订购即可。但性格刚毅的母亲,固执而倔强,我们的话她根本听不进去。母亲总会用一大堆道理和我们根本找不到言辞反驳的理由来说服我们。好吧,只要他们开心快乐,只要他们力所能及,我们也便随了他们的心,不再执拗地劝说。并在坐享其成的快乐中尽情享受父母双亲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幸福。
生母恩情似海深,母亲与我们阴阳两隔已是整整二十七年,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河流,流走的痛苦、忧伤,最终将会沉淀成人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这些年来,我的第二位母亲与父亲几十年同甘苦,毅然的承担着照顾这个大家庭的责任。岁月蹉跎,母亲的爱从来不是惊天动地,母亲用无私的给予,用博大的胸襟,温润着我们干涸的内心世界。母亲不说,然而,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们却深深懂得。
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月饼就是儿时最美好的记忆。一个个油润诱人、香气浓郁的月饼如同一根根维系着父母、亲人和亲情的纽带。亲戚朋友间互相赠送月饼,既能增加感情,又是在暗中比茶饭厨艺。月饼,不仅展示出了母亲的炊事技艺,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节日传统文化。阖家团圆,把酒赏月,亲情告白,城市的文明不断推进,不断发展,融汇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亲情和爱即如年年出笼的月饼,始终浓香四溢,源远流长,并在亲人之间的口传心授中代代传承。
如今,每逢中秋节,除却贪恋月饼独有的香甜,被我的两位母亲称为八月十五的这个节日,无不延续着一种属于我们这个家族的传统和味道。我想,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很多类似月饼的、传统的食物味道的存在,才真正把一些有缘人、把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紧紧连在一起。因为这种味道的存在,一家人才能团团圆圆,爱到永恒。
又是一年中秋时,感恩命运成全,持爱与被爱的心,许一段深情在指尖:母亲,恰好你在,我们也在。且与岁月共长久。 (2020年9月22日)
作者简介:王玉兰,笔名寒月、于蓝,青海湟中人,青海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时光里的碎语》(青海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