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上李家村的车上,当年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旦正才让跟第三任“第一书记”马继志换现金,“听说杨书记的父亲过世了,你们随了多少礼?我给你发红包,你给我换点现金……”虽然旦正才让已于2017年2月离开了上李家村,现在调离州人大常委会也一年有余,再回上李家村,大家都成了扶贫路上的“亲人”,时刻牵挂着这里。进了村委会的院子,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握着手,开心地聊着。旦正才让悄悄将村支书杨哈三叫到旁边,他们紧握着的双手,透着家人般的温暖。四任“第一书记”情暖上李家村,故事还要从软弱涣散村黑名单说起……
黄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加才让在上李家村调研
选派“第一书记”,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年的上李家村,在尖扎县乃至黄南州都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贫困落后村、矛盾问题村!在软弱涣散黑名单里的上李家村,正赶上精准扶贫好时机,黄南州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召,第一时间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把派强派准“第一书记”作为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品德优秀、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担当、作风过硬、具有发展潜力的机关业务骨干选派到上李家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在州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一个贫困落后村,从此旧貌换新颜!记者在上李家村采访时,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一直在坎布拉镇工作的马建民镇长最有发言权。在马建民的眼里,上李家村四任“第一书记”各有特色,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俯下身子,真正为群众当好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第一书记”旦正才让与村干部踏查防洪渠
万事开头难。旦正才让来村里时,面对接踵而来的困难问题,他积极应对,在化解矛盾问题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上,实现了精准识别“零上访”,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任“第一书记”徐喆,是选派的一名正县级干部,也是黄南州唯一的一名职级最高的“第一书记”。曾当过坎布拉镇党委书记的徐喆,开玩笑地说:“镇党委书记好当,第一书记不好当啊!”马建民说:“徐书记驻村的时候,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徐喆是尖扎县走出来的干部,对当地情况熟、人脉广。他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解决了村里不少急难愁盼的事。
“第一书记”徐喆调解矛盾纠纷
第三任“第一书记”马继志来到村里后,分门别类整理和规范全村脱贫攻坚档案,为后续脱贫攻坚顺利验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跑项目、谋发展,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拔掉穷根子,逐渐由刚开始的陌生人变成了现在大伙儿都相当熟识的“村里人”。通过努力,当年上李家村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第四任“第一书记”杨苏在前三任“第一书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战“疫”与“攻坚”两手抓,脱贫工作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和国家验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因村派人要精准”。只有选准派强“第一书记”,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黄南州人大常委会把选派干部作为打响扶贫作战第一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黄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加才让在安排部署联点帮扶工作时强调,“上李家村是个回族村,把上李家村的联点扶贫工作做好了,咱们州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民族团结工作也就好做了。”上李家村53岁的韩沙力海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本人患有糖尿病,妻子患有腰间盘突出、肾炎、胆结石等疾病,一家7口日子举步维艰。在四任“第一书记”的帮扶下,把产业到户资金用于开拉面馆,两个儿子在浙江义乌干得风生水起。今年4月,韩沙力海住院花了1万4千元,自己只掏了900元。韩沙力海感恩党的好政策,从以前下雨出不了门,到现在快递送上门;从以前吃水窖,到现在吃上自来水;从以前信息不通,到现在水电路网全覆盖……幸福的生活都写在脸上!
“第一书记”马继志入户调查
因病致贫的马忠武,患尿毒症做了6年的透析。说话风趣的他告诉记者:“生活好不好脸色知道,干活多不多手掌知道,党的恩情深不深我们心里知道。赶上党的好政策,我的生命还在延续。以前,没有这些政策也得治病,现在享受大病救助,我治病最多的一次花了12万元,自己只掏了400元,镇政府还帮我协调解决了4万元交通费。”虽然还在治疗当中,但他知足且乐观。这样的故事在上李家村数不胜数。黄南州人大常委会联点帮扶以来,这里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笔直的硬化道路,一盏盏崭新的路灯,村级活动室、文化广场让村民健身娱乐有了好去处。村民们称赞说:“是州人大帮我们办了大实事!”黄南州人大常委会机关先后获得“2019年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先进体”“2017、2018、2019年度全州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班子”等荣誉称号。李加才让在上李家村调研时强调,彻底革除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必须从教育抓起。教育是脱贫之本,抓好教育是搞好全村发展的前提,十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一个家庭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教育。2017年3月,记者到上李家村采访,震惊的是村里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初中和高中生的数量加起来也只有几名。旦正才让和扶贫工作队面对这一情况,多方争取、积极协调,在尖扎县教育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26万元修建达久滩小学教学楼、校园、围墙等学校基础设施,逐步解决了上李家村达久滩(三社)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现在又在达久滩小学教学楼旁边新建了一所幼儿园。今年8月,另一所幼儿园又在上李家村开工建设,可以解决周边村社更多孩子就近入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于农村来说,教育扶贫就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精准扶贫,掌握知识就能改变村民的命运和家庭的命运。“第一书记”杨苏与村干部座谈
上李家村民“重经商、轻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该村成为尖扎县适龄儿童辍学重灾区。马继志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深入辍学学生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反复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最终,使80余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学业。谈到知识改变命运的话题,坎布拉镇党委书记高海平说起这样一件事:今年因为疫情,对上李家村发展拉面经济的村民们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没有多少文化只靠单一技能的他们,又一次吃了没文化的大亏,很多村民都表示,一定要让娃娃们上学,不能再让他们吃这样的苦头……主题党日戴党徽
四任“第一书记”志智双扶,犹如照进贫困乡村的一缕阳光,一点点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他们坚信,教育扶贫一定会“四两拨千斤”,让那些勤劳的村民,在不久的将来实实在在踏上致富奔小康的大路。就在记者采
一任帮扶路,一世驻村情。每一任“第一书记”离开这里时,大家都带着一种不舍,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这里的每一名群众,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记忆和血液里。
旦正才让驻村时,大家还在吃窖水,经常胀肚子的他开玩笑地说,走村串户助消化;徐喆在帮助村民改造危房时,为了让群众赶紧住上新房,他拿出1万元垫付给村民,让他们先修房;马继志轻描淡写地笑谈当年控辍保学时,背后有多少难怅与艰辛,唯有当事人才懂得和理解;杨苏和坎布拉镇领导、扶贫工作队员谈起战“疫”与“攻坚”时,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着“几十天没回过家”的艰辛与疲惫。“上下李家分不清,访客不知村何处”,这是村外群众提起上李家村时经常说的一句话。马继志同大家积极筹措8万元资金,修建了上李家村进村大门,吸引记者的是大门上的一幅楹联,“黄河涛涛泽被沃野育苍生,党恩浩荡万民齐颂好政策”。一条8.3公里的硬化村道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村民们踏上这条崭新的路,喜上眉梢,安居乐业。“第一书记”们带领村“两委”班子,帮助村民迈出了幸福生活一大步。这四、五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历经30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多半是“硬骨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他们推动政策落实,实施脱贫计划,整合涉农资金,选准发展路子,使组织优势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变成攻坚动力。
面对村“两委”办公条件简陋、制度不完善、党组织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党性意识淡薄等问题,黄南州人大常委会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积极协调争取资金20万元,为该村党员活动室配置办公设施设备、完善各项制度,实现标识统一、设施齐全、制度健全、功能完善,党员群众议事、学习、服务、宣传功能逐步显现。2019年初,上李家村村支书杨哈三成为“一肩挑”推广第一人,并获得当年“最美村支书”荣誉称号。该村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喜获“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上李家村第一任村支书马生发说,现在村“两委”班子确实好,别的村子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村解决了。我们的村规民约涉及方方面面,执行的好,现在矛盾问题也少了。2020年,上李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8万元, 51户1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
四任“第一书记”与坎布拉镇、上李家村干部合影
今年7月1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赴黄南州,调研地方治理创新工作,督导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打造党建引领地方治理的创新样板,上李家村成为一个由乱到治的典型。道阻且长,行稳致远。四任“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接过接力棒,在黄南州人大常委会的全力支持下,健全村“两委”班子、培养后备干部、落实工作经费、建设活动场所,有效解决了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为他们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退出”不是终点,黄南州人大常委会采取“造血式”帮扶,为上李家村铺展出一幅更为壮阔的乡村富美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