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全州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一优两高”和“三区建设”中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要求,立足区位特点,深入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城乡品质和环境面貌大幅改观,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全州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新突破。
一是城乡建设思路日趋完善。始终坚持思路先行、科学引领的原则,制定出台《黄南州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2020-2035年)》,修编完成尖扎、泽库、河南三县总体规划(2016-2030)、县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编制同仁县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全州32个乡镇实现规划全覆盖,编制完成了全州256个农村牧区村庄规划,积极推进同仁、尖扎“两个高铁新区”及四县燃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为“十三五”住房和城乡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是全州城镇发展指标大幅提升。全州城镇规划面积达到51.0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8.88平方公里,增长率9.9%;城镇建成区人口达到18.49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11.99万人,增长1.85倍;城镇化率预计年底达到40%,较“十二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建成城区道路62.1公里,给水管网36公里,排水管网9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1.7平方米,城区供水实现全覆盖,供电普及率100%。城区绿地率26.37%,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16%,分别较“十二五”末提高24.61、13.26个百分点。四市县建成公园4个,占地面积1.5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园区4个,占地面积5.564平方公里,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纵深推进。全州共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32项、总投资61.56亿元,较“十二五”增加53.96亿元,增长7.1倍。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8个高原美丽城镇,康杨镇、多哇镇美丽城镇建设先后评定为全省美丽城镇建设优秀等次,同仁唐卡艺术小镇、坎布拉运动休闲小镇两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启动同仁、尖扎6.7平方公里城北新区建设,拉开城镇建设“新骨架”,实施44个建设项目,投资30.92亿元,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标扩容步伐。同仁市完成“撤县设市”工作、启动“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同仁试点”建设,黄南美丽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
四是美丽乡村建设提质扩面。投资6.8亿元,新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05个,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17.2%提高至57.5%。投资9000万元,实施3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扎毛村和立仓村被住建部评为“最美宜居村庄”,扎毛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积极争取投资1.5亿元,实施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州项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踏上新征程。投资7.72亿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及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特色文化景点打造等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品质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城乡精细管理稳步提升。修建污水处理场8座,较“十二五”末增加一倍,生活垃圾分拣处理设施1座,铺设污水管网45公里,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17座,较“十二五”末提高70%,新投放垃圾斗1201个、垃圾桶12903个、垃圾收集车355辆。全州城区集中供热224.16万平方米,是“十二五”末的4.63倍,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6.85%和91.63%,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21.99和3.28个百分点,城镇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六是城乡住房水平明显提高。累计投资13.51亿元,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47万余套,棚户区改造1.53万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5791户,基础设施配套项目48个,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健全,住房租赁市场得到有序发展。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5平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8.5平方米,户均套数约1.2套,城镇居民住房需求已由刚性需求转为改善性需求。同时,投资3.24亿元,完成农牧民危旧房改造1.2977万户,惠及6.5万人,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072户,惠及1.7万人,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7.4平方米,农牧民住房安全保障已基本覆盖。
七是行业综合实力发展壮大。全州建筑企业57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99名,较“十二五”增加32人,累计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2亿元。截至2019年底,全州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本州资质内企业完成总产值7.5亿元,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7.2%,星级建筑达到16.16万平方米。恢复全州建筑工程“金牛杯”评选工作。积极推广散装水泥应用,建成10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较“十二五”末增加8家,年生产规模达到380万立方米,较“十二五”末增加180万立方米,散装水泥使用量达30万吨,使用率达到80%,散装水泥使用率名列全省前茅。建筑市场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新建建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100%。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工作在全州稳步推进,工程审批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位居全省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