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星鑫:观众朋友,您好,您现在收看的是黄南州广播电视台“十三五”成就邀您一起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邀请的是黄南州水利局局长陆宁。您好,陆宁局长!
嘉 宾 陆宁:你好!主持人,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星鑫:首先请您谈一谈“十三五”期间黄南州水利改革发展的成就。
嘉 宾 陆宁:“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州水利部门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水利脱贫和河湖健康管护,积极探索治水兴水改革新举措,持续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完善现代化治水体系,全力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现了黄南水利事业的历史性跨越。具体体现在6个方面:
——这五年,防洪补短板力度显著增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实施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52项,落实除险加固措施水库7座,修建堤防、护岸149.43公里,河道治理长度236.47公里,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覆盖率达到85%以上,洪水综合防控能力和干旱灾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这五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蹄疾步稳,水利基础设施保障更加有力。全州落实水利建设项目278项,累计完成投资29.39亿元。其中,同仁浪加水库工程、扎毛水库灌溉工程、河南北山排洪工程均已落地实施,黄河干流防洪、李家峡南干渠灌溉、泽曲河、隆务河水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并发挥效益。
——这五年,民生水利目标得到深化巩固,城乡饮水安全取得重要成果。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托底饮水安全保障冲刺清零行动,建成城镇和农村、牧区供水等项目118项,受益人口26.76万人,5万多名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供水保障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大幅度提升。
——这五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管水节约用水成效显著。严控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与“十二五”末相比,全州用水总量减少至0.5641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4.7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2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012。
——这五年,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落实河湖长制党政同责,设立河湖长和河湖管护员3288人,州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碧水保卫战,整改完成河湖“四乱”问题847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32平方公里,生态修复中小河流长度105.12平方公里。
——这五年,水利行业强监管更加依法依规,水利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完成416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建立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河湖监管和执法工作,形成共同打赢生态环境攻坚战的良好氛围。
主持人星鑫:浪加水库作为黄南州“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和惠民工程之一,备受大家关注。请您谈谈浪加水库的建成使用,将会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它的建设进展情况又是如何?
嘉 宾 陆宁:浪加水库工程距同仁市区35公里,2016年12月份开工建设,至今已有近3年的时间,计划投资2.45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7亿元。今年的10月18号,水库大坝建设主体封顶,这是工程建设施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目标。浪加水库总库容为458万立方米,建成后将具有灌溉、供水和防洪三大功能,可满足保安镇下游8个乡村、18315亩土地灌溉需要,保障1.142万人、8.92万头牲畜的生活供水,对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西成高铁站服务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参建各方正在抓紧施工,预计明年主汛期到来之前进入蓄水阶段。
主持人星鑫:近些年来,黄南是如何补齐水利工程短板,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在构筑水生态绿色屏障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
嘉 宾 陆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我们着眼攻坚突破、补齐短板,投资金额近30个亿,落实水利建设项目278项,涉及城乡供水保障、农田水利、防洪抗旱减灾和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水利现代化建设,等等。可以说,这5年,是建设投入最多、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5年,为全州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主持人星鑫:五年奋斗圆满收官,交出一份亮眼的水利工作成绩单。据介绍,黄南州“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那么未来五年内,水利行业总体上有什么打算?
嘉 宾 陆宁:“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文本六次修改、基本定稿,梳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供水、农牧区水利、防洪减灾、水利信息化、行业能力建设、水文化建设共7大类、471个项目,计划投资105亿元。简单地说,就是要筹措一批资金,上马一批项目,建成一批工程,解决一批难题,巩固一批成果。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全州水利系统将以习近平“十六字”治水方针为统领,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水利工作总基调,加强顶层设计,着眼长远发展,管理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建设好水环境、防御好水灾害,加快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山水黄南”、推进“三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