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持“一优两高”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污染防治与环境提升并举,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擦亮最美生态底色,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近日,南州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河南县入选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
全面建设“山水黄南”,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推进各项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0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156.68平方公里,生态趋势持续向好。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全州空气优良天数年均达到95%以上。严格实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环境安全监管,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境内主要流域9个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水功能区达标率100%,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是国土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进三江源二期、天保二期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15万亩、封山育林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43%。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公园7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1个和省级森林乡村1个,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08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绿化村庄23个、校园19所、寺院26个,“山水黄南”名片越擦越亮。三是草原生态修复持续发力。扎实推进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近年来累计完成围栏建设280万亩,退化草地改良90.5万亩,人工种草17.5万亩,黑土滩治理64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4170.7万亩,草原退化面积减少159.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68.65%,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
高原最美乡村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健全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牧特色产业。坚持以草定畜、种草养畜、草畜配套、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种养双赢的循环发展,全州2109.5万亩草场、180.66万头(只)牲畜和8.59万亩饲草料基地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成为全省首个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全覆盖地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配置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不断建立,富民强州基础进一步夯实,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转变,“三个绿色产业基地”稳步推进。二是实施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战略。“菜篮子”工程、草地及有机畜牧业产业园区、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扎实推进,成功创建泽库国家现代农业(牦牛)产业园和国家级扶贫产业园,“拉格日”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改革的典型在全国推广,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个,有机认证产品43个。在全省率先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是全国首家厅州共建生态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成为部省共建生态有机畜牧业示范省的重要基地。三是做强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以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重要抓手,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黄南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同仁市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突破4万人,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的双增长,“西域胜境、神韵黄南”品牌有力打响。成功举办热贡文化旅游节、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世界唐卡之都”品牌进一步打响,文化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热贡唐卡”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探索创新生态体制机制,构建高原生态典范。一是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机制。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有效做到问题整改治标和治本同步,预防和整治并重。出台《黄南州环境督查问题责任追究制度》《黄南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等10余项文件,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推行“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工作模式,环保领域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做到“网上办”“不见面”审批,形成了环境影响登记表、排污许可、危险废物转移统一网上申报长效机制,实现了群众“零跑路”。二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构建生态文明考核评估体系,定期考察各市县各部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绿色生活等情况,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机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期评估,将三条控制线划定和管控情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切实落实管护责任,将天然林管护补助资金和管护责任、管护效果挂钩,对管护实行考核评比,进行奖优罚劣,建立长效奖惩机制。三是深入推行林(草)长制。全省率先印发《黄南州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林业和草原管理,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推行以场长、副场长、林场职工、管护站站长、护林员“五级网格”管护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网格体系,林草资源保护不断加强,林草管控有力,林草质量显著提升,执法监管更加严格,林草保护管理运行进入现代化进程。
盛夏的泽曲草原
奋力谱写生态文明新篇,擦亮最美生态底色。一是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始终。大力推行生态宣传、自然教育,编印《生态黄南》《麦秀之韵》等生态建设画册,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纳入群众性宣传教育重要内容,采取入户、入校、入社会“三入”方式进行宣传, 2020年以来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余万份,营造了“美化环境人人有责,绿化家园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经常性组织干部职工、学校师生等赴教育基地学习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等知识,爱绿、护绿、补绿、建绿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二是优美人居环境覆盖全域。坚持以“生态优先、五化同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原则,以绿色生态为引领,突出把城镇、乡村及边界市县邻近区域作为整体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紧密融合,实现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力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工程”,加强乡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凸显乡村韵味,彰显乡村价值,投入国家环保专项资金1.71亿元实施286个村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受益群众25.87万人,实现区域内全覆盖。近年来累计申报成功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1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5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43个。三是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常态。全力推进光伏发电、水光互补、风能和太阳能互补、太阳能畜棚菜棚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薪、以电代油”为主的电能替代工程,大力推广电采暖、电加热、电热水、电砖厂、家庭电气化等新型技术,全州完成电能替代项目57个。扎实推进清洁低碳行业健康绿色发展,建立同仁、泽库再生利用回收企业,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1750吨,实现构建清洁能源体系零突破。建立森林草原碳汇监测体系,推进碳汇工作深入有序开展,因地制宜地采取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划区轮牧、休牧育草等措施,合理利用林草资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林草生产力水平,逐步呈现出了新的湿地公园,碳汇资源更加丰富。
2018年8月,黄南州转型升级的首家环保电烧砖厂顺利投产,成为黄南产业转型成功的一个典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