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始终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工程,积极营造爱才、惜才、用才环境,以开放的胸襟吸引人才、以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以良好的机制用好人才,探索创新“组织部门主导、特邀顾问指导、技术人才帮扶、驻村队员传授、村民参与发展”的人才振兴新模式,带动乡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黄南新篇章。
组织部门主导 当好人才振兴“引路者”
一是提振群众致富信心。认真宣讲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青海和黄南的辉煌历程,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让农牧民群众从以往的生活状况和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行对比,接受心灵洗礼,更加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聚焦“精神应该富有、物质相对富裕、文化多元富集、生态环境富养、生活力争富庶、人心必须富足”的“六富”要求,在村民大会上进行解读,使各族群众深刻地感受到发家致富靠奋斗、幸福生活靠奋斗。二是找准乡村发展思路。各乡村自主聘请具有深厚政治素养、视野开阔、前瞻性强、理解力好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特邀顾问,指导谋划乡村发展蓝图,科学编制乡村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对全州262个行政村分类组织中心村、历史文化名村、民族特色村、一般村编制乡村建设规划,指导划定生态、农牧业、城镇等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满足乡村发展需要。三是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将乡村生产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乡村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加大家庭牧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强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级办公场所、小公园、停车场、健身场所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间,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充分满足农牧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多方面的需要,创造群众高品质生活。
一是构建引才机制。制定《黄南州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措施及重点任务责任清单》《黄南州关于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全职引才和柔性引才相结合,先后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42人,通过直接引才、项目帮扶引才、结对帮扶引才、人才项目引才、组团式引才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700余人,吸引技能人才到乡村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全州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从产业选种育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品牌营销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和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通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增进故土情结等措施,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方式,为农户、合作社等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进一步调动各类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农村、助力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推进为民办事。制定《2021年全州千名干部下乡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活动方案》,抽调作风扎实、经验丰富、掌握藏汉双语、熟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干部,覆盖到村、深入到户,充分发挥政策理论、专业技术、人脉关系等优势,把党的理论宣讲好,把掌握的技术传授好,把基层困难反映好。开展百名人才下基层“一讲二办三助力”活动,组织全州468名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农牧科技园区、合作社等领域进行义务诊疗、科技推广、产业指导等服务,受益群众超3万余人。
一是强化驻村队伍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强驻村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形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驻村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驻村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带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全州各级党组织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先后举办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党员集中轮训、农牧区致富带头人培训等能力提升培训班64期4100余人次,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实战能力。二是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各驻村工作队下沉到基层,吃住在村里,切实做到下得去、蹲得住,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今年7月底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已全部换岗到位,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主线,特别是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与农牧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举措原原本本宣传到村社,宣传到个人,加强群众对各项政策的理解,使党的各项“三农”新政策转化为广大农牧民建设美丽和谐家乡的实际行动。三是下沉基层干事创业。严格落实驻村队伍坐班制和考勤制,不定期对履职到岗情况进行实地督导,要求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认真分析村情民意,梳理机遇、优势、短板,帮助所驻村制定好村级经济年度发展计划,办理好实事,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扎扎实实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以实际行动贴近与群众的关系,每年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0天。同时,为全州33个乡镇和123个驻村工作队配备电动车165辆,人均购买保险1600元,切实解决工作队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沉下身、安下心服务群众。
一是选优配强“两委”班子。按照“三优三强三过硬”目标,坚持高标准、严把关,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78名,比上届提升29.15个百分点,种(养)殖业经营能人和致富能手132名,占44.6%,比上届提高28.21个百分点,班子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基层组织得到强化,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村党组织率先垂范。各村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力当好推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领头雁”,切实加强对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统一领导,不断扩大农村各类组织中党组织的覆盖面,努力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和县级备案管理规定,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和村党组织提名推荐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负责人制度,提高村党组织驾驭乡村振兴的能力。三是培育新型乡土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开展种养殖业、唐卡、手工艺品制作、旅游服务等多种方式自主创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扶贫车间,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鼓励返乡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创办领办企业、家庭农场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牧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乡村振兴吸引了村内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待业者成为致富路上的坚定支持者、亲身实践者和不懈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