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是我省进一步试验推广小型生活垃圾高温热解处理技术与设备的试点示范工程,是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州住建局采用“宜运则运、宜烧则烧、宜填则填”的原则,多渠道改善生活垃圾处理手段,积极组织开展“洁净美”、垃圾分类处置、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推行“街长制”“门前三包”等工作全面落地,有效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争取实施投资4500万元的河南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运营项目,开启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模式(采用的绝氧热解技术是工信部2017年推广的先进技术)。目前,可处理生活垃圾1.8万吨/年,裂解气满足处理厂供能自用,生产炭黑2800吨。同时,积极与红十字会协调争取实施“小垃圾·大民生洁净三江源”环保公益项目资金2968万元,在一市三县集中配置36台垃圾焚烧炉,高质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问题与差距:从类比和自身发展看,我州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体系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差距。一是地广路遥人稀,体系难以健全。高原严寒山地牧区,地广人稀,道路等级不高,垃圾收集、运输体系不健全,乡镇牧区村庄及聚居点垃圾收集覆盖区域有限,盲区依然存在。二是保护要求高,处置标准能力低。江河源、畜牧业,高寒草甸、生态脆弱,而现有垃圾填埋设施设计标准等级偏低,处理处置手段缺乏,垃圾焚烧发电、高温热解、低温闷烧等中小型焚烧处理技术难以推广,新建设施亟待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是分类收集缺乏,焚烧难度大。现有生活垃圾尚未实现村分类收集、乡镇转运、县达标处理,对医疗废物、渗滤液、粪便垃圾、餐厨垃圾等尚未实现统分类筹,新建设施规模小,分拣分选难度较大,设备选型、管理控制和技术手段面临挑战,焚烧难度较大。四是群众反映急切、设施趋向饱和。部分乡镇垃圾箱、收集点、中转站等环卫设施严重不足,生活垃圾随处乱放、影响环境卫生甚至污染水体的现象仍然存在,现有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和设计规模均已接近饱和,焚烧实施需求十分迫切。
下一步工作建议:一是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处理立法,完善治理标准,规范治理行为,适时修订完善与生活垃圾治理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治理制度等。二是推行焚烧发电技术。按照“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共建共享处理设施”的模式,积极复制推广“河南模式”,积极谋划焚烧发电处理设施建设布局,加快推进焚烧设施建设进度,尽可能将服务范围覆盖至辖区所有乡镇及村庄,并适度扩大至邻近地区,为规模化处理生活垃圾创造条件。三是加大治理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力度,落实专项行动资金,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经费纳入地方部门经费预算,切实保障城乡生活垃圾保洁、收运、处置经费,整合相关资金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建立财政主导、多元筹资的经费保障机制。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专群结合、广泛动员、形成合力的原则,切实加强队伍建设,配备好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实行依法管理和职能化管理。围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运营管理内容,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造专业、高效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人才队伍。五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用管理与保洁分离、聘用专业保洁公司、建立竞争机制等方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为长期保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效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