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南州坚持把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做到历史文化资源 “应保尽保”,鼓励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探索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活化利用发展新模式,开展了历史文化文化名城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等系列保护工作,基本构建了黄南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一、政府牵头,强化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一是坚持统筹谋划,各方联动形成合力。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健全“政府牵头、专家参与、村民受益、社会协作”保护机制,成立以州、市县、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住建、发改、财政、文化旅游、自然资源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落实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激发发展活力。同时,加强协调、统筹运作、指导、考评、管理等工作,建立定期例会、协调、调度等工作机制,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编织保护网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坚持保护先行,优势资源有效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依托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同仁市试点、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存状况,深入挖掘整理乡村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抢救式保护本土文化,使古村落、古文化与新农村、新生活和谐共融、相得益彰。三是坚持项目推进,传统风貌更加彰显。加强文化保护资金和项目安排,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居住条件改善等项目建设中,始终贯彻保护优先的理念,不随意拆除老建筑、古民居。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同仁市扎毛乡立仓村荣获全国最美宜居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称号。
二、科学引领,完善文化保护发展规划体系。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保护目标清晰明确。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明确保护原则和保护目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突出保护的重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将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纳入规范化轨道。如同仁市隆务街被划定为全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填补了我省历史文化街区的空白。划定同仁郭么日村名村保护范围,明确建筑风格,突出传统风貌。二是坚持体系建设,确保保护有章可循。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编制《黄南州城镇风貌规划导则》《同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郭么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全州262个行政村和30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同时,建立保护警示和退出机制,制定州、市县级评价标准,对名城、名村开展评审认定,并规范建档立卡。三是坚持示范创建,强化引领保护发展。成功申报第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1.5 亿元,编制完成《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规划》和同仁、尖扎两个片区详规,全面普查并完成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在全省率先开展州级37个传统村落名录和挂牌保护工作。建设传统村落数字展示馆,利用网络推广传统村落资源,对40余户典型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并挂牌保护。积极发掘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产业培育,推动保护和发展取得双赢。如同仁市曲库乎乡江什加村发展传统藏鞋藏服制作、藏酒、烧馍等,郭么日村全力培育唐卡、泥塑、堆绣等文化产业,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增收相得益彰。
三、政策支持,科学保障保护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强化指导。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通过现场指导和利用网络、微信等指导和检查历史文化保护推进工作。制定《黄南州传统村落管理暂行办法》《同仁市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方案制定、审核、资金拨付程序的管控力度。二是强化建设。对全州200余名涉及传统村落保护的乡村级领导干部和传统工匠、民间艺人开展培训,组织100余名负责人赴先进地区观摩交流,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后期管理能力和乡村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如同仁市在打造唐卡艺术小镇时,动员唐卡艺术大师广泛参与,热贡画院、龙树画苑、民族宫的相继建成,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了城乡建设。
四、多措并举,保护与传承成效初现。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治标与治本、改善环境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通过高原美丽乡村、居住条件改善来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及绿化亮化和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如同仁市扎毛乡扎毛村结合村庄自然环境,对村庄中心整体环境进行整治,既提升了品位,又改善了环境。同时,切实加强全州防灾减灾工作组织领导,建成州、市县、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6座,全州515名灾害信息员覆盖全州33个乡镇262个村和30个社区居委会,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每年定期组织各市县、乡镇灾害防御相关人员开展自然灾害防范知识、防汛防火能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等培训工作,避免历史文化名城名村遭到灾害性破坏。
五、保护利用,注重传统建筑内外兼修。加强传统建筑和民居保护,统一悬挂保护标志,按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坚决防止就地拆除,盲目改造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等破坏行为。如同仁市已在隆务镇吾屯下庄村、年都乎村对一些典型的传统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同仁市热贡建筑技艺传承,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方法、步骤,建立了测绘、建档、甄别、确定工匠、工法、选料、验收形成等各环节的完整制度。同时,特别注意挖掘再利用的因素,通过调整传统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业态等方式,开辟政府、企业、集体、个人等多种融资渠道,采取群众自筹、政府适当补助、专家技术指导、住户自我管理的模式,使居民自愿参与到传统建筑开发利用中,累计整合各类资金7.74亿元,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