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南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等精神,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渠道的对口支援平台,推动形成了以干部人才为龙头,以项目建设、经贸合作为载体,以交流交融、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
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加强援青项目储备。对口援青“十四五”规划确定对口支援项目65项,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项目占95%以上。其中,将35个项目纳入对口支援“十四五”规划中,其余30个项目作为计划外对口支援项目储备进行建库。目前,累计建库储备对口支援项目62个,投资金额为2.32亿元,按照效益分析和轻重缓急分批实施,重点突出人才智力援助,深化教育、医疗领域“组团式”援助和柔性引才育才。
坚持援需对接,不断改善基层民生保障。坚持对口支援项目资金向民生和基层倾斜,2022年,共投入援青资金1.49亿元,实施项目49个,项目开复工率、资金拨付率均达100%,建设了“村村通”“补短板”以及饮污水升级等一批基层民生工程,创造性打造了“双向办班”“天路计划”“津青产业人才联盟”“共画同心圆”“格桑花助学基金”等特色品牌,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式、全覆盖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央企华能集团和中石化全年共计投入帮扶资金2470万元,实施基层党建、特色产业、乡土人才和公益助学等各类助推乡村振兴项目14项。
坚持引育并重,不断深化人才智力支援。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和“第一需求”,突出人才帮扶和智力援助的双重作用。年初以来,引入各类援青干部人才107人。其中,教育卫生“组团式”援青人才达67人。共投入970万元援青资金组织实施“雏鹰计划”和扩大双向异地办班规模,天津“黄南班”在校生规模达430人,黄南“天津班”在校生规模达150人。选拔100名年轻教师在津集中培训和跟岗锻炼,组织200余名教师赴天津市参加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坚持政治引领,不断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在常态化疫情管控的大环境下,大力实施“石榴籽”计划,深入开展文化走亲、考察互访等各类交流交往交融活动11批次,两地交流互访人员达200余人次。组织实施“坐着地铁游黄南”“石榴籽一家亲夏令营”等40余子项目活动,组织优秀青少年、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走出去参与国情教育、励志教育、经验交流、学习体验等活动,促进津青两地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出“名师进黄南”“名将进黄南”“名医进黄南”等系列援青品牌项目。
存在的问题:一是资金统筹和项目谋划方面存在不足,援青资金投入总量有限且“点多面广”,又要充分平衡区域间和重点领域的援助需求,导致资金切块、资源分化很难谋划实施一些具有规模性、代表性的高精尖项目。二是资源配置方面缺乏有效引导,援助意向和实际需求不对称,导致个别重点领域资源扎堆沉淀,而部分领域的关键需求缺乏资源支撑。三是基层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急需加强和完善,对口支援作为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跨行业跨领域事务较多,政策把握专业性强,对综合统筹协调要求较高,县级对口支援工作部门为挂牌机构,没有编制和人员,由发改部门承担职能,导致运转效率不高。
意见建议:一是建立州、(市)县两级衔接配套的纵向统筹机制,结合受援地区的发展短板、实际需求和整体规划,由受援地重点统筹使用援助资金,集中资源办大事,防止发生资金切块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二是制定出台智力和科技援青成果互通共享以及复制推广的引导政策,鼓励指导各地区在人才、智力、科技研发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互通合作,对共性的科技难题,集中进行技术攻关,成果共同复制推广,提升整体科技竞争力。三是建议加强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机构和工作力量,(市)县级设立对口支援及东西部协作专门工作机构,核定编制和工作经费,确保机构高效运转。四是建立援受两地在双碳领域的开发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人才科技优势,建设本地区林草碳汇能力监测系统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高端技术和资金向受援地输入的同时,鼓励本地碳汇配额向援助地企业流动,实现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