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南要闻 / 部门动态

关于加快补齐生态治理短板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黄南样板的调研与分析

来源: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1-10    

近年来,黄南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铁的纪律、严的措施和钉钉子的精神,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环境脆弱、治理水平不高、“两山”转化滞后等问题仍然是现实之困,为全面梳理黄南生态优势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开展了深入调研工作。

一、黄南州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和成效。一是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重要,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处,是青海连接大西南的战略通道和重要支点,也是全省唯一全境纳入黄河流域的州。环境优势突出,全境属于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484.6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35.6%。人文优势厚重,自古以来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受藏文化熏陶,万物平等、自然崇拜、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黄南人民的意识形态中。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不断完善,编制实施生态保护建设规划13项,制定各类行动方案5项,颁布实施水资源保护条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5项,探索实行河湖长、林草长“两长合一”制度。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0.1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全州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93和11.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绿色发展方式转型步伐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和牦牛藏羊原产地质量追溯全覆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年输出量达到3.4万吨,销售额突破17亿元。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全州清洁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79万千瓦,绿色低碳成为黄南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二、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生态环保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编制与黄南实际契合度不够紧密掌,对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性系统性谋划不深,各部门在编制规划时沟通衔接不够,部分规划相互之间目标任务存在冲突。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不够有力。个别市(县)和部门对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不清楚,执法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管理制度,项目投资不精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三是自然植被退化形势仍然严峻。草原超载过牧问题仍然存在,沙化荒漠化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非法占用林草地问题时有发生。四是工矿企业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个别产业园区和企业未完全按照环评要求建设治污设施,采矿、采石项目整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等工作监管还不到位,绿色矿山评定验收把关不严格。五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还需加强。全州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并存,抵御水旱灾害能力依然较弱,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小水电站清理整改推进缓慢,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河湖长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六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在农业生产中盲目追求高产,存在随意加大化肥、农药、薄膜使用量的情况;一些规模养殖场粪污收集处理不规范,农田残膜回收机制不健全,基层乡镇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相应设施设备无法发挥作用。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比较严峻。公共草地范围大幅缩小,围栏、道路修建等导致天然生境块状分割或破碎化,影响野生动物的迁移和种群交流。八是垃圾和厕所问题整治迫在眉睫。个别乡镇还未建设垃圾填埋场,部分填埋场库容已满且未封场,农牧区改厕工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九是统筹发展和保护还有不足。绿色发展升级缓慢,生态旅游发展滞后,“两山”转化渠道不畅。

三、对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黄南样板的思考。一是全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融合区。积极融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深入实施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州建设巩固提升行动,推动设立坎布拉世界地质公园,进一步抓好国家和省级自然公园保护建设,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自然资源保护地申报国家和省级自然公园试点,加快建设具有黄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组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着力提高管护能力和水平,为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提供黄南经验。二是全力打造黄河上游清洁水源涵养功能区。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强化“源头责任”和“干流担当”,深入实施黄河黄南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巩固提升“河湖长制”,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加大黄河、隆务河、泽曲河、洮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有序实行河湖休养生息制度。实施源头治沙、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黄南贡献。三是全力打造全省林草覆盖度最高的绿色支撑区。持续巩固生态优势,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提升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高标准实施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持续抓好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坎布拉至东果林场、麦秀林场至隆务峡两条绿色长廊。继续做好交通沿线、河道两岸、街道庭院等绿化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不断提高城乡绿色空间占比。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巩固提升“林草长制”,稳步开展光伏治沙、黑土滩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四是全力打造青海牧区全域无废样板区。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实施好天然气利用延伸扩面工程,加快推进黄河沿线污水处理设施和同仁、尖扎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泽库、河南牧区生活污水分散处理,严禁污水直排,着力将尖扎县打造成为全省污水处理示范县。抓好剩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规模畜禽养殖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稳定。积极推行全域“禁塑”,扎实开展全域垃圾治理工作,继续实施农牧区垃圾填埋、收集转运、资源化利用等工程,确保成功创建“全域无废”示范州。五是全力打造“两山”转化先行区。聚焦产业“四地”建设,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扎实做好生态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构建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群众增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稳步开展碳达峰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试点实施林草碳汇交易项目,广泛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大力倡导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六是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健全生态文明目标体系,深入实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排污许可制、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方位开展生态环保和绿色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敬畏天地、保护生灵等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合,使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发展、走进群众生活、引领社会风尚,真正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行动自觉。同步推进同仁、尖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实现州市(县)两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全覆盖。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