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 本报记者 马振东 摄
初春的德令哈,经过一场春雨的冲刷,天空重现往日的碧蓝。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距离市区17公里外的德令哈太阳能光热产业园区内,浙江中控德令哈50MW光热电站也开始亮起来了,两个耀眼的光源汇聚着阳光,将看不见的绿色电力输送给千家万户。
逶迤东去的祁连山脚下,一场以光热发电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正在火热兴起……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区沿着315国道一路向西,散乱的砂石与丛生的骆驼刺曾经是这片荒漠中唯一的景致。如今,道路两侧的定日镜场,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宛如一片静谧的海洋。当数万面定日镜随着太阳运行的轨迹追踪热量,将太阳的热能汇聚到吸热塔中,由热能到电能就这样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转换……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这片拥有成熟产业链的“光热高地”正以崭新面貌走向世界。
依靠得天独厚的“阳光地带”,竖起令人瞩目的耀眼“灯塔”
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多台跟踪太阳运动的定日镜,将太阳辐射反射到置于高塔上的吸热器,加热传导介质,进而产生蒸汽利用汽轮机发电机组产生电力。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太阳能光热避免了硅晶光电转换工艺,节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发电成本,而且真正做到零排放。
与大型光伏电站相同,光热发电项目同样需要充足的光照和土地。由于可以储存热能,光热发电的优势又是其他太阳能发电形式不可比拟的。
发展光热产业,阳光与土地一个都不能少。在德令哈,这些自然条件完全具备。
“德令哈地处青藏高原,具有巨大的自然优势。德令哈土地面积广阔,全市适合太阳能开发的土地达5000平方千米以上,且土地征用成本低,环境容量大。”随行的德令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道。
除了广阔的土地资源,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德令哈市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3500小时以上,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是全国第二高值区,名副其实的“阳光地带”, 具有日光透过率高、日照时间长、云层遮蔽率低的显著特点,太阳能开发利用价值高。且在相同面积和容量条件下,光热发电比相邻地区可多发15%~25%的电量。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德令哈有了发展光热产业的先天条件。
巨大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产业发展向心力。德令哈,这座在我国的能源版图中并不显眼的小城,成为了全国光热产业大步发展的高地。
早在2011年,当国内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整体处于观望期时,德令哈就诞生了我国首座光热电站——中控德令哈10MW光热电站,并于2013年成为我国首座并网光热电站。
如今,身处有40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浙江中控德令哈光热电站现场,在2万多面定日镜的照射下,距地面90多米高的吸热器熠熠生辉。放眼望去,强光不免让人闭上双眼:太亮了。所以,即便在10多公里外,德令哈市区也能看到这座白日里的“灯塔”。
用心用情高栽“梧桐”,打造中国西部“光热之都”
“从我们进驻德令哈开始,当地政府便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项目现场,浙江中控总裁徐能侃侃而谈,身后的万面定日镜熠熠生辉。
“一开始从公司注册、可研、环评、安评,到前期手续代办,从水电路气接通,到后期的运行服务,当地政府给我们开辟了绿色通道,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让企业可以安心在这里扎根。”徐能说。
而为了吸引更多企业走进海西、走进德令哈。近年来,海西州德令哈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间,海西州先后推出《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多项扶持政策,对域内从事新能源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科研院所、咨询中介服务等进行扶持。
3月25日,当2021年海西州第一批项目集中开复工,人们惊喜地发现,中控德令哈135MW光热发电项目赫然在列,建成后这将是中国装机规模最大、储能规模最大的光热电站。
光热电站投资巨大,基本高于2万元/千瓦,有的甚至高于4万元/千瓦,但这丝毫不影响企业真金白银地“砸”进去。
这当中除了勇气,更需要有对光热执着的信念。
“海西光热发展潜力巨大,我们一期10MW光热发电项目、二期50MW光热发电项目都取得了成功,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我们上马三期项目的信心所在。”据徐能介绍,总投资31.26亿元人民币的135MW光热发电项目计划于2022年9月30日前正式并网发电,届时,预计每年可产生清洁能源4.3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13.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6.5万吨。
从2021年海西州集中开复工的项目中,我们似乎能看出些什么。“根据我们的规划,‘十四五’期间德令哈要打造新能源发电和电力输出两大基地,今年计划新增200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我们热衷的希望新能源企业到德令哈投资。”海西州副州长栾风江一语道出海西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打造德令哈“光热之都”城市名片的野心。
科学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光热产业
身处德令哈光热园区不难发现,这里或许暂不构成同类技术的强烈比拼,但绝对笼罩着技术创新的氛围。除了浙江中控的塔式电站技术,槽式电站技术也有所进展。比如距离浙江中控塔式电站不远,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项目也已建成并网。
该项目投资18亿元,2018年10月10日项目建成投运的消息登上《新闻联播》,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被《中国电力报》评为“2018十大中国年度电力工程”。
在光热项目纷纷落地,整个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格局之后,海西已找准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海西将着眼“碳中和”目标,力争清洁能源新增装机规模3000万千瓦以上,这当中光热项目将占据新能源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光热产业将在未来真正成为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除了电站项目,与光热产业相关的上下游项目也已经开始在德令哈太阳能光热产业园区落地生根。
青海爱能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效复合熔盐、储热新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储能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副总裁徐慧芬告诉记者,公司年产100万吨熔盐第一期30万吨建设项目10万吨生产线已然投产,虽然后期项目还在建设当中,但他们的产品已经是“不愁嫁的姑娘”了。
“海西州已经取得光热电站批文的电站装机有970兆瓦,共12个项目,熔盐需求将达180万吨。爱能森的熔盐基地选择了德令哈,就是看中了产业链的重大意义,随着光热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在这里的发展前景是有信心的。”徐慧芬说。
眼下,德令哈太阳能光热产业园区已经基本构建起集技术试验、装备制造、发电站为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格局。随着日晶光电太阳能晶体硅电池组件、爱能森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博昱光伏逆变器、华汇新能源非标件设备等一系列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的入驻,德令哈正在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光热产业集聚区。
昔日海子笔下“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在追风逐日中摇身成为光与热的筑梦者,在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中,海西正踏浪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