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让牧民成为极地江源 生态守护的重要力量——坚持“三个最大”守护“中华水塔”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1-04-26     作者:宋明慧

1.jpg

4月23日,祁连山国家公园沙龙滩管护站生态管护员罗藏次成(右)在巡护途中使用望远镜监测野生动物。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近日在央视热播,来自三江源腹地的牧民群众走上荧屏,展示着守护“中华水塔”的青海“草根”形象。得益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推进,生活在这片高山厚土的牧民放下牧鞭,成为生态管护员,在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的极地江源,用前行的脚步守护着万物生灵,用自然朴素的生态观念决心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近年来,我省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有效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到目前,国家公园内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牢记殷殷嘱托,当三江源国家公园步入建园关键时期,这将赋予江源儿女更加艰巨又光荣的使命。

生态管护实现“一户一岗”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大美青海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必须要走出具有江源特色、符合青海实际的路子。但立足保护和发展实际,最主要还得寻找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这样,积极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加入到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新的尝试。

卓玛加,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如今是三江源生态管护队伍中的一员,他所在的村子自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重点保护区域,他就积极报名成为了国家公园内一名生态档案员,肩负着常规巡护和记录生态变化的双重任务。保护生态初心不变,铿锵前行一直在路上,他因此还获得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首个“斯巴鲁生态保护奖”。

因地制宜,不断强化牧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我省先后印发《关于下达新增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员指标任务》、《关于青海省生态保护和服务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等,园区内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陆续增加,并逐步实现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一户一岗”到国家公园内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全覆盖的提升。

今天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已构建起“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推进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利用马队、摩托车队、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同时,52个行政村已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并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推动牧民成为生态守护者。

社区共建成保护新模式

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涵盖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内有19109户、72074人,基本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定居格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原住居民,身处实地,他们不仅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也亲身感受、亲眼目睹了高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过程,饱尝了生态系统脆弱所致生存生活的艰辛,因此也就更加懂得自然资源的珍贵。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牧民群众成为国家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随着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实施,社区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保护主体,农牧民群众成为生态保护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最有积极性的保护者。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积极探索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下的新型社区,推广社区共管协议,实施联户经营,发展家庭牧场等。

不断强化社区支撑国家公园保护建设的管理能力,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村镇试点,选择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治多县扎河乡玛赛村、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和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展开试点。

同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着力改善社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率先实行了建档立卡户和全体牧户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试点,并进一步加强国家公园理念和环境教育,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我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社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及时在各种政策、体制机制中深度挖掘、创造条件,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等重大工程为抓手,努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充分发挥社区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区向现代化迈进。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深入,我省全面落实草原奖补政策,落实限牧、禁牧要求,与地方政府配合,加大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养老、扶助、电商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生态惠民增进福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我省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多措并举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发展之路。

如今,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成为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态新体验。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纵深推进,昂赛大峡谷开展漂流、自然观察等生态体验项目被纳入特许经营范畴并进行规范,不仅得到国家相关资金的支持,更为当地牧民带来可观收入。才旺多杰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名生态管护员,还是一名生态宣传员,得益于特许经营的实施,他切切实实受了益。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社会扶贫、脱贫保险及农牧民转产就业培训,通过扶持园区畜牧合作社,支持搬迁牧民产业发展等手段,多渠道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

在我省开设的“三江源生态班”,招收的三江源地区农牧民子弟接受中职学历教育,在园区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培训等。鼓励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从事家庭宾馆、旅行社、民族演艺、交通保障、牧家乐、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发展适应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的第三产业。

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从无到有的探索路径中积极引导群众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守护者和受益者,极地江源的生态环境在得到最严格保护的同时,也正在反哺人类实现高质量发展。守护三江源、守护“中华水塔”,青海任重道远,牢记殷殷嘱托,青海儿女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源头责任,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