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青海,草长莺飞,舒适宜人。新搬到青海康铭医院的时拥军精神抖擞、神情专注,与室友在下五子棋。
“时拥军,我们来看你了,这个月生活得怎么样
?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5月30日,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公园巷社区党委书记肖红霞见到时拥军就是一连串的关心。
时拥军连忙起身,接过肖红霞递给他的牛奶、面包、瓜子、饼干等食物,开心得像个孩子。
今年53岁的时拥军,家住胜利路54号,患有精神二级残疾。一直靠母亲照顾生活,可2017年2月母亲去世,从此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后来社区得知情况,开始帮助照顾他生活。今年4月,他向社区提出:“我想有一个新家,有个能有人陪我说话的家。”社区书记再三思考后,联系了青海康铭医院,协商好相关事宜后,就将时拥军送往了这家医院,每月服务费使用时拥军本人的低保金支付,不够的部分由社区补给,此举让他圆了“新家梦”,他的生活再也不寂寞了。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胜利路街道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辖区实际,围绕“小事情”用力,注重“小切口”落实,用一件件问题的解决绘出了幸福“新成色”。推出了书记暖心工程,即书记牵头解决一项实事,让一个个“急难愁盼”变成群众的“微幸福”。
“以前,咱们商业巷4号院多层楼院的下水管经常堵塞,路面坑洼,花坛围墙破损,还垃圾成堆,给居民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在你们的张罗与协调下,我们院子路面平整了、花园也美了,心情也舒畅多了……”家住4号院的李大爷、张师傅在小区支部书记接待日上如是说。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支笔,一个本子是每月一次书记接待日的标配,居民群众也会准时参加,共议小区治理新举措……居民的事就是街道社区的事,找准了着力点,靶向用力,把党史学习教育切实转化成我为群众办实事。
“肖主任,你问我生活上存在什么困难,我就说一下我的难言之隐吧,我家困难,没个洗澡设施,加之我又残疾,最大的困难是能有人帮我洗澡。”肖红霞在“1+6”小棉袄日常走访中了解到此事后,借力西区政府当下推行的“物质+服务”政策,对接社会组织每月接送老人去老年人洗浴中心洗澡1次,然后再负责将老人送回家,切实帮助孤寡老人李存珍解决了实际问题。
党史学习教育落脚点是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基层党组织将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群众自然就感受到了新变化,感受到党的温暖,幸福感、满足感切实提升。
今年以来,胜利路街道党工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出实招、求实效,把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发力点”,着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注重书记能力提升,以“重点+日常”督导的方式,深入楼院、倾听民生、“解剖麻雀”,开出了一系列“微服务”清单,为书记暖心工程实施注入了“催化剂”,解决民生微小事58件。
“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过去办事,真是跑断腿,现在是书记上门服务,问题也解决得快多了。”西交通巷社区群众李富强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作为基层党组织,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肖红霞说,今后社区还将把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难题细化、量化、具体化,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一抓到底、逐项销号,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