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有力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1-07-12     作者:保积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今年3月、6月间又先后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报国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时代担当。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对青海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保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维护好“生态屏障”,呵护好“地球第三极”,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当青海责任、作出青海贡献。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污染防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在党章中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纵观历史,放眼世界,人类文明都不可能脱离这条社会发展的普遍定律。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但更多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政治责任,为维护国家安全作出青海贡献。

二、牢记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省之大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这一最新表述透露出青海在中国生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而且,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的持续关注不难发现,生态保护,全国一盘棋,青海特别是“三江源”作为水源涵养地,承担着生态功能最大化的任务,“国之大者”的定位背后深蕴着其对中国长远发展的责任。从雪山冰川到江源流域,从湖泊湿地到草原草甸,人们能够想象到的生态环境,在青海几乎都能见到。有分析认为,复杂的生态元素为环境治理积累下丰富经验,将保护青海生态环境看作“国之大者”,更有以青海为样板探索向更大范围推广生态保护经验之意。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时间坐标上,放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策支持,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要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要站在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省之大者”,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冰川、冻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高质量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用心用情用力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守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以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历了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要从党带领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战略谋划部署不断加强,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日益凸显;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指明了生态文明之路,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我国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祖国的山山水水更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我们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深刻领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法,用好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方法论;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不断拓展“两山”理论在青海的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一如既往、奋发有为,珍惜成就、扩大战果,让“一优两高”战略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新跨越,让各族人民在奋斗有我、为梦发力中赢得新未来。

四、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深入,从当年的“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不断深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作为坚定努力的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要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有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提高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将生态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构建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体系、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把“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落在实处。要牢牢坚持“国之大者”,做好国家公园群的顶层设计,守护好脚下净土,保护好头顶蓝天,把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牢牢坚持“国家代表性”,做好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国际领先、符合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聚焦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步走”目标,持续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创新管理体制、健全资金保障机制、推进科学有效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方面务实创新,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青海贡献。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