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实现泛共和盆地崛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13    

1.jpg

海南生态大写意。本报记者 洪玉杰 摄

沙丘被治理后的样子——

原本,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共和盆地茫茫塔拉滩深处,只有两样东西,暴晒的日光和漫天的沙尘。“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最真实的写照。

如今,放眼望去,塔拉滩上一台台矗立的风机绵延数百公里,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板如同晶莹剔透的钻石般耀眼,好一副“蓝色海洋”。

水环境明显改善的影像——

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我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像一棵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成为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的青海湖裸鲤因湿地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保护,再次出现“鱼翔浅底”的壮观。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泛共和盆地生态圈,持续推进黄河干流区、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黄河沿线、库区生态和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三滩”生态综合治理,阻止荒漠化蔓延,增强集中式光伏项目生态治理功能。

居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腹心区域的泛共和盆地,不仅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紧密契合,在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背景下,“三大生态圈”的生态地位更加凸显,兼具“三地”资源优势未来发展更加可期,身在“泛共和盆地”核心更有作为。

生态崛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青海美,美在绿色发展的底色,美在生态报国之志。

“泛共和盆地”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腹心区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系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沙珠玉,无珠更无玉,有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沙子。位于共和盆地沙漠腹地的沙珠玉乡是海南州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曾经沙进人退的痛苦盖过了悠悠牧歌,人们用“三个窝窝”来形容:即“风窝窝”“沙窝窝”“穷窝窝”。

向困难宣战,向风沙宣战,向大自然宣战。通过70年如一日的沙漠化治理,坚强的沙珠玉人走出了一条适于我国高寒地区沙漠防治的新途径,被林业部树为高寒干旱荒漠区治沙的示范样板。

有了绿色做保护,千顷沙漠成了发展聚宝盆。从当年的“想方设法活一棵”到如今的“满山遍野绿起来”,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如今的沙珠玉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开足了马力,沙漠生态园里观光采摘、农家乐餐饮火爆,枸杞干果加工、特色种养殖等林下产业让群众实现了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的双收益。2011年,作为全省第一的青海海南州1300兆瓦风电场的首条完工送出线路,就是在沙珠玉破土动工的。

不管以何种方式解读建设泛共和盆地生态圈,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里,用群众朴实的话语表达,那就是生态就是民生,雪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泛共和盆地”大力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战略,全方位推动更有力度、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颜值不断提升、生态价值持续增加。

放眼四顾,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怡人的“生态绿”。

清洁能源——为生态文明建设添力加码

绿水青山是生态优势,清洁能源则是发展骄傲。

某种程度上,“泛共和盆地”似乎有着青海“缩小版”的特征。气候恶劣、环境脆弱、地处偏远,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先天阻力,而与此同时,这里是国家重要区域能源接续基地,资源灿若繁星,富光丰水风好。

围绕打造三江源区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先行区目标,抢抓我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重大机遇,“泛共和盆地”依托丰富的风、光、水能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布局,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的任务越来越清晰。

当昔日荒草丛生的塔拉滩上建成全球最大水光互补光伏基地,重点发展互补型、转化型、链条型能源产业,具有年产风机整机300台套的集成装配能力,预计年产值可达20亿元,成为我省生态型新能源发展的典范;

当我国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光伏领跑者项目”,一排排巨大的槽式集热器在柴达木戈壁滩静静伫立,中广核50兆瓦光热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工程年发电量近2亿千瓦时,与火电相比,每年可节约6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万吨。

有“锂”走遍天下。第8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顺利举办,再一次用响亮的声音告诉世界,清洁能源看青海!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纯电动汽车赛事,缘于电动汽车产业的根基——锂电池技术,它使得青海当仁不让成为举办电动汽车挑战赛的最佳选择。

今年3月1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发布信息,2月我省省内总发电量65.54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量23.12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26.27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省内第一大发电电源。

新能源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的方向,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细数“泛共和盆地”沉甸甸的成绩单,清洁能源新能源发展正从“风生水起”走向“风光无限”。

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升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贯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服务的是全国“双碳”目标,带动的是青海发展和民生改善,切切实实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写”在“泛共和盆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泛共和盆地”——是生态圈,更是高质量发展“经济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站在建设泛共和盆地生态圈的新起点,我们能充分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此,泛共和盆地正努力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构建生态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生态法治保障体系,力争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中实现泛共和盆地崛起。

依托特有的“美丽资源”,盘活沉睡的“绿色资产”,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跨越赶超的大引擎。

逐“绿”前行,青海把绿色基因融入传统产业升级。围绕牦牛、青稞、藏羊、油菜、冷水鱼、枸杞等特色优势,走“生态青海、绿色农牧”的发展路子,把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落实到规划设计、宏观指导、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支持中,落实“增量、提质、补链、扩输”工作举措,大力推进农牧业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效益化、市场化,谋划转变生产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把生态教育、环境保护等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优势推动生态旅游发展,努力倡导和弘扬绿色、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行生态保护和增进民生福祉共赢共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建设泛共和盆地生态圈”必将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中,依托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牧业等绿色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发挥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宜居的“美美与共”,走出一条既可持续又符合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