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有这样一支医疗团队,他们由省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组成,远赴青南地区组团式开展医疗帮扶,他们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誉为雪域高原的守护天使,他们就是“青南支医”医疗团队。
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省以青南三州为代表的偏远牧区,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弱,水平不高,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仍然存在。为此,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重要论述精神,从“建机制、补短板、强基层”出发,2018年,正式启动省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青南地区医疗工作。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 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20年1月3日,青海红十字医院第二批“青南支医”团队刚刚抵达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人民医院。当晚7时许,一名1岁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患儿急诊入院,病情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经专家组会诊,建议立即手术。支医队员们顾不上吃晚饭,迅速投入手术,3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此次手术是囊谦县人民医院2020年的第一台开颅手术,也是该医院有史以来为年龄最小患者成功实施开颅手术。
这只是“青南支医”医疗团队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一个缩影。
2018年,青海在全省范围内跨地区、跨行业调剂事业单位编制183个,分配给12家省级公立医院,并选拔业务骨干,派驻青南地区3州14个县20家公立医院,开展一年为周期、年复一年的“组团式”对口医疗帮扶。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强化政策保障、加强考核评估、统筹安排使用、提高补助激励”等措施,从机制上打破行业限制,从帮扶方式上实现优质资源组团式下沉,探索提升青南地区医疗服务长效机制。
与受援医院并肩作战
2021年1月4日,青海省人民医院“青南支医”团队到达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民医院。玛多县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支医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们走访全院各科室了解情况,制定工作计划。以循序渐进的带教方式,开展各类教学授课、实际操作培训工作。强化基层医护人员急救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诊疗技术。针对院感防控等薄弱环节进行现场指导。规范病例书写、护理管理等流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职责等诸多科室文件。
“青南支医”关键在于基层留住人才。对此,省卫生健康委、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加强协作,建立多部门合作保障机制,制定了《青海省省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青南地区医疗工作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青南地区医疗工作绩效考核办法》等政策措施,明确青南支医工作任务、举措。各受援县卫生行政部门将支医人员纳入本地区医疗卫生人员考核范围,按照对口帮扶责任书和协议书,加强对援受双方的绩效考核评估,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按照“需求导向,双向选择”的原则,全省从省级医院选拔工作5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业务骨干,通过组团的方式下沉基层,着力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推动“青南支医”提档升级
2019年1月8日,省第五人民医院10名支医队员刚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就立马投入到一场争分夺秒的医疗救治工作中。支医队员李薇将患者的病历及相关化验检查资料通过网络传给省第五人民医院的专家,经过专家的仔细阅读、分析和研究讨论,患者被确诊为右心衰竭,专家通过视频连线给予了详细的治疗建议,整个会诊进行了约30分钟。
支医团队发挥三级医院资源优势,在带动受援医院提升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强化医联体建设。重点提升医联体和远程医疗协作能力,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目标明确、权责清晰、流程合理、运行高效的上下协作、齐抓共管机制,更好地为青南地区群众服务。
两年多来,“青南支医”团队累计开展门急诊服务21.9万人次,开展住院服务2.76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950人次、开展手术3264人次、开展新业务1121项。通过帮扶,受援医院的门急诊、住院人次明显增加。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偏远地区医改取得积极成效。
“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立足省情实际,研究制定《青海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加强“五医联动”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施省内对口支医扩围提效行动,加快偏远牧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帮扶,提升受援医院临床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力争所有受援县级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