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局供图
开栏的话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省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持之以恒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即日起开设《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生态文明新高地》专栏,向广大读者展示我省积极探索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成功模式;展示我省积极探索“两山”理念转化机制的创新实践和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雪山、冰川、湖泊、草甸、森林……大美青海,美在自然、美在生态、美在和谐与宁静。
心怀“国之大者”,青海正在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命名授牌。我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成绩来之不易,蓝天、碧水、净土都是奋斗出来的。
秉承将青海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投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场深刻革命,青海在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征程中,迈出铿锵步伐。
自此,全省成功创建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截至目前,4县、44个乡镇和543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镇、村。
共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作出的这一重要指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再次强调党中央赋予青海的职责使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绿色感恩、生态报国的实际行动,近年来,我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以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行动为载体,将生态保护一张蓝图绘到底。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项目成果显示,全省生态资产总价值为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12.66万亿元,占68.9%。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藏羚羊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只左右;
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
有“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鄂陵湖面积增大,湖泊数量增加到5849个,“千湖美景”重返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从提出“生态立省”到“一优两高”战略的实施,多年来,我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定力,也是我省各族儿女践行生态报国的具体行动。
如今,随着青海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也走到了加压前行的关键期。我们将保持对生态的深厚情怀,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在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殷切嘱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财富。
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要求
绿色发展是世界潮流,也是我们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我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不仅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沉甸甸的绿色“答卷”。
黄河第一弯曲部的河南县,从只顾牛羊肥壮,忽视草场承载力,导致草场退化,到“立草为业”,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带来的不仅仅是植被覆盖率、鲜草产量和牧草高度都大幅增长,更是“天赐蒙旗·全域有机”的区域形象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
“天下黄河贵德清”,通过持续加大碧水攻坚力度,高效推进“河长制”“湖长制”,确定各级河长224名,实现全县19河1水域责任区域全覆盖,河湖长制落实工作荣获国务院表彰奖励。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进黄河生态水利建设,以生动的实践改革探索如何赢得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高原硒都”平安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其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农村户厕普及率提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实现了干净整洁的目标,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打造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品牌的湟源县,大力推进以环保、林业、水务、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
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河南县,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一并推行“无垃圾示范县”。特别是河南县持之以恒抓“白色污染”治理,持续17年实行“禁塑令”、“禁塑”工作已从制度约束变为群众自觉。
试点再破题,创新见真章。全省各地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与乡村振兴规划相结合;与高原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牧业“一村一品”、田园旅游示范建设等活动相结合,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区划定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做到项目融合、资金整合,发挥整体效益。
福祉——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有人说:在青海,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还有人说:在青海,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这样的蓝天,既是青海人发自内心的骄傲,亦是青海人向世界呈上的最珍贵的礼物。
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字样的袖章,放下牧鞭的加洛才仁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每每巡护之时,高寒草甸上的垃圾全数被收纳自备的纤维袋中。
“以前觉得脚下的草原只和自己的生活有关,现在这里是国家公园的草原,我是生态管护员,草原上的山山水水,野生动物,任何一件事都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加洛才仁说。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的嘱托,17211名生态管护员实现公益岗位“一户一岗”全覆盖,并且积极探索建立以“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双向切实增强了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力量,促进生态环保理念生于心、践于行。
自2017年,生态环境部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和管理规程,并启动了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考核评选工作。其实不管以何种方式,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理念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正如农牧民群众朴实的那句话语:“雪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的确,得益于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高地的“生态苦行”,保护蓝天碧水,倡导环保低碳,共建生态家园,已成为高原人民的共识。今日之青海,正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县)建设之契机,朝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且看今朝,生态文明涌江源,绿水青山绘新卷。
短评
巧借好风上青云
雷欣钰
行走在江源大地,处处是绿色织就的生态画卷。
远处青山叠翠、万千湖泊碧波荡漾,近处绿茵遍地、发展繁花似锦。在感慨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丰收和喜悦,更凝聚着全省上下铆足干劲、下足力气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
“常态蓝、生态绿”成为最亮底色。全省持续创建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截至目前,4县、44个乡镇和543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乡镇、村,涌现出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典型。
时间,最忠诚的记录者,最客观的见证者。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青海成功创建五个国家命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及首次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寄予了厚望,赋予了责任,激发了青海各族人民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的信心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在有效带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有力促进各地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任务落地见效、显著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级党委(党组)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实践、最新成果、最新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以新的视野、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青海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改变青海的征途上,每一个辉煌的尾声,从来都是下一个更大辉煌的序曲。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把生态文明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青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