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相助 同心逐梦新征程
——“加快‘四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十
兴海县安多民俗村。
江苏专家到贵德医院开展手术。
拉乙亥麻村村民到江苏务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高空俯瞰,自西而东,掠过一块高大陆“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黄河、长江、澜沧江由此发源,从细小水滴汇聚成三江奔腾。高寒缺氧的极地江源,自古以来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想要在这里干事创业更是难上加难。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下,来自34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齐聚高原,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6个发达省市联点援建,实实在在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作为加速西部欠发达地区脱贫进程、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与对口支援如出一辙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如今,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青海画卷正徐徐展开……
千里守望 心手相牵
11年,4015天,96360小时,在一个人精彩的人生中,这点时间并不算最长,但落实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涉藏重点地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抱着“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援青人而言,这却是一天一天、一小时一小时积累下来的,期间还得慢慢消除高原反应、离家愁绪、饮食习惯等各种不适。
从祖国首都到三江源头,从鱼米之乡到雪域藏乡,从齐鲁大地到青海高原……虽远隔千山万水,但一座座冠以援建字样的建筑,一个个凝聚援青人心血的项目,让青海与援青省市、单位镌刻下绵延不断的情缘。
东西部扶贫协作,既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帮扶,也是东西部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生动实践。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已经架起了青海与内地、涉藏地区与支援省市间的联系纽带和合作平台。从资金援助、教育和医疗资源帮扶上升到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产业帮扶,靶向帮扶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据悉,截至目前,在我省实施各类援青项目超过2200多项,支援帮扶资金总量已突破160亿元,从政策、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聚焦脱贫攻坚,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贫困户住房改造、医疗保险救助、脱贫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干部培养等,全面开展对口支援我省六州工作,有力促进全省六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为青海长足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真情在援建者与受援者之间酝酿传递,作为受援方的青海,通过精心部署、重点推动和密切交流,适时调整完善支援帮扶工作领导机制,促进援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实现了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保持高层次推动,高水平推进态势。
同心逐梦 圆梦小康
“我来自江南水乡,你来自长城脚下,我们相聚在高山之巅;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是高原的白云和青藏的阳光,在深情呼唤”,就是这样一段共建佳话在兴海草原上深情演绎。
在圣洁赛宗山脚下,在黄河沿岸两旁,作为兴海的援建方大唐集团通过这11年制定支援方案、绘制发展蓝图,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或提早规划、或开工建设、或已建成使用,使兴海各族群众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一颗水滴折射阳光,在整个援建的大潮流中,这只是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对口援建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支持青海涉藏地区州县新建和改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100多万平方米;修建农村道路1200多公里;帮助8.2万户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解决了28万人、141万只牲畜安全饮水和1.3万户、5.1万人用电问题。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对口支援行动的巨幅画卷正是两地交往故事的感人合集。
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原则,强大的资金有效支持了受援地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人才培训等领域发展。
其中,北京市编制支持受援地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额外提供3亿元资金支持脱贫;天津市建立“六位一体”结对帮扶体系;上海市持续支持果洛藏族自治州“五大脱贫工程”;江苏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产业、教育、健康、就业、消费等领域的扶贫力度,全力帮助贫困地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浙江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浙江——海西“携手奔小康”企村结对专项行动;山东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的意见》……
项目援青接续发力,有力促进青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增强受援地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年来,援受双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支援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单向支援”向“合作共赢”转变。
有形之碑,可以昭示天下,而真正弥足珍贵、能够流芳百世的,还是群众的口碑。一批批干部深入基层,一批批项目落地结果,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与爱戴,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久久为功 共赴征程
来青海为了什么?到青海干了什么?在青海怎么干的?这是所有援青人常常思考的问题。在燃烧激情的岁月中,所有援青干部得到锻炼成长,收获成功果实,也实现了人生价值。
东西部扶贫协作,对西部地区来说,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以帮扶为契机,挖掘内生动力,进而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受援地如何用好东部支援,将资源更好地用之于民,是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
资金注入、物资支持、智力帮扶、项目援建、人才援助等方式,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为了同一个号召,同一个愿望,集体“向西位移”,可以说,这是全体援青干部人才用心血和汗水诠释忠诚的倾情付出,是援助两地人民用时间和行动改变命运的注解,更是双方各族群众目睹沧桑巨变的见证。
2000余名教育、卫生等支援方专业技术人才来青开展巡回服务和“组团式”帮扶,受援地教育卫生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覆盖范围日益扩大。
在援青省市开设异地高中班20个,输送学生8700余名;北京、上海支持建设的海东玉树中学和西宁果洛中学,也将为两地2000余名涉藏州县学生提供优质教学环境。
四批次915名援青干部人才,坚持把拓宽干部人才培训渠道、加大“传、帮、带”柔性帮扶力度、强化文化交流作为智力援青的有效途径,为促进青海软实力提升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持,为青海打造出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
实践证明,对口援青决策英明、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是一项符合实际、推动发展、惠及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战略举措;东西部协作、多方参与、有效互动,凝聚起全社会对摆脱贫困、共同发展的广泛认同,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探索。
站在新起点,矢志新奋斗。
天南地北,各地援青力量正蹄疾步稳地推动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大步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国家关心,兄弟同心,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