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生态湟源打造绿色有机亮丽名片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28     作者:张多钧 殷之皓 刘程锦

3月16日,天气晴朗,气温回暖。西宁市湟源县丰盛巷湟源臻品店内,杨顺光整理着货架上的农畜产品。湟源牦牛肉、马牙蚕豆、文友烧鸡、青稞米、吉友陈醋……这些农畜产品重新组合包装成春节大礼包,打上“湟源臻品”区域品牌,销售价格八折优惠后从500元至1150元不等。

“从去年底开始,我们整合县上特色农畜产品,捆绑销售,推出了春节大礼包,春节期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春节过后,销售量逐渐下跌,我们将通过直播带货,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推向全国。”杨顺光自信满满地说。

2017年,杨顺光依托托日月藏族乡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在日月乡成立了青海博业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当地草场1333.33公顷、耕地160公顷、林地6.6公顷,按照“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利用”发展思路,打造青海牛羊高端品牌,注册了“小茶牧场”“牦象之约”牛羊肉商标。

湟源县类似的企业很多,或是从事农产品种植加工,或是从事牦牛藏羊的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企业落户湟源,看中的是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位置,背靠大牧场,面向大市场。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接合部,汉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接合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和西部牧业区的接合部,西宁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通往青海牧区的“大通道”,是农牧业发展的“桥头堡”和“中转站”,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农牧耦合优势和农牧业发展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在青海考察时,提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大要求。湟源县立足于“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农畜产品聚集区”的定位,围绕牦牛、藏羊、青稞、饲草、油菜、马铃薯主导产业,胡萝卜、青蒜苗、中藏药材、荷兰豆、马牙蚕豆、树莓等特色产业,按照“提质、稳量、补链、扩输”路径要求,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样板县建设。

做大主导产业

——饲草、牦牛、藏羊、青稞、马铃薯、油菜是湟源县农牧业的六大主导产业,更是支柱产业、母体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湟源县依托政府扶持、企业引导等方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

做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既是湟源县的使命任务,更是职责担当。

过去一年,湟源县实现一产增加值6.97亿元,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湟源牦牛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两品一标”数量达到28个,“源字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成绩的背后是湟源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决心和毅力。

巴燕乡上浪湾村地处脑山,村民居住分散,是一处天然的大牧场。2016年60户234名村民集中搬迁到了山腰处,其余的80多户群众搬迁到全县各处,村里的133.33公顷耕地、360公顷草场为发展饲草种植和牦牛养殖提供了条件。

2019年,巴燕乡整合全乡7个村的扶贫资金共计288万元,在上浪湾村成立了牦牛养殖场,一方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另一方面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注入了活力。通过这些年发展,村里的牦牛养殖场固定资产达到了600多万元。

“牦牛进购价高,饲草料价格高,出售价格低,导致出现亏损。我们有政府的扶持,加上几个村抱团发展,饲草自给自足,顺利渡过了难关。”上浪湾村党支部书记李万钧说,2021年,在牦牛养殖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养殖场实现了收支平衡。

其实,牦牛养殖市场不景气,不单单是饲草价格过高。湟源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室主任晁文菊说,除了饲草价格偏高,进口牛肉对本土牦牛肉的冲击特别大,国外的牛生长周期短,标准化程度高,价格还低,相比较,我们当地牦牛量少、标准化程度低、生长周期长,这就导致牦牛养殖市场不景气。

仔细分析,量少、标准化程度低、生长周期长,看似劣势,恰恰是潜在的优势。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是发展牦牛产业的亮点,正如有些地方的广告宣传语——“我们的牦牛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昆仑山泉”,举一反三,对于湟源县牦牛产业来说,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品牌宣传力度,让湟源牦牛走精品化、高端化的路线;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标准化饲草料种植。饲草料种植作为牦牛养殖的上游产业,这些年,湟源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建设草种繁育生产基地、高标准饲草料生产基地,贯通做大做强饲草育种、种植、加工、存储、流通、销售整个产业链,提高饲草料的质量和效益。

晁文菊介绍,到2026年,湟源县要构建起饲草联动的种养格局,充分利用撂荒地、弃耕地、复耕地等土地,大力推广燕(黑)麦、饲用玉米等饲草料品种,把湟源县打造为抗灾饲草料种植基地,为环湖地区提供饲草保障。

其实,湟源县紧紧围绕农牧业精深加工,“十二五”期间的定位是打造畜牧业富民强县,“十三五”期间的定位是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强县,2022年湟源县提出要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样板县,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虽然每个时期看似目标定位不一样,但始终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湟源县的主导产业农牧业。

做强特色产业

——如今,湟源县已经形成了胡萝卜、青蒜苗、中藏药材、荷兰豆、马牙蚕豆、树莓为主的六大特色产品,胡萝卜、青蒜苗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省第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在湟源签发

马牙蚕豆是湟源县种子站和农牧推广中心对农家品种采用筛选提纯而成,适宜在海拔2500米至2900米的川水及中位山旱地种植,是湟源县特有的农产品,品种所有权属湟源县。其特点是皮薄肉厚无虫蛀,籽粒饱满高蛋白,形似马的牙齿,因此叫做马牙蚕豆。

3月18日,走进青海湟水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包装车间,香辣的气味扑鼻而来,工人有条不紊地包装着香辣味的马牙蚕豆。该公司是湟源县惟一一家马牙蚕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公司总经理王生君介绍,公司目前加工的马牙蚕豆有两大类,油炸类蚕豆生产线日处理原料1500公斤,炒货类蚕豆生产线日处理原料500公斤,建成还未投入使用的蒸煮类蚕豆生产线,日处理原料可达2000公斤。

其实,对于王生君的企业而言,其发展历程,正是湟源县特色产业走向绿色有机的缩影。时间回到2010年,王生君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马牙蚕豆,挑选分拣后出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日本,低收高卖赚差价。随着蚕豆市场行情持续走高,收购的马牙蚕豆已经满足不了王生君的需求。2012年4月,王生君流转耕地,成立了湟源三峡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己种植蚕豆,再收购一部分,出售马牙蚕豆原材料。

渐渐地,王生君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长此下去,自己可能连一颗马牙蚕豆都收购不到。“这些年做蚕豆生意,我发现好东西却卖不上好价钱,青藏高原的农产品产量低,如果还要贱卖或者只卖原材料,种植的农户会越来越少,最后可能就没人再种植马牙蚕豆了。”王生君解释说。

目前,油炸类蚕豆省外市场比较受欢迎,炒货类蚕豆省内市场比较受欢迎。对于油炸类蚕豆,王生君收到了很多顾客的反馈,一方面是油炸类食品不健康,容易发胖,另一方面,马牙蚕豆还未拿到绿色认证,这是很多顾客的关注焦点。

今年,王生君的科研团队研发了蒸煮类蚕豆,马牙蚕豆重新申请了绿色认证。未来还计划推出马牙蚕豆豆角类产品,从蚕豆青豆角时采摘,加工储存,通过冷链物流,让马牙蚕豆青豆角原汁原味地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国内大市场。

其实,将马牙蚕豆打造成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关要过。

湟源县耕地总量小,耕地类型丰富,既有浅山的水浇地,还有脑山的旱地。马牙蚕豆种植必需浅山水浇地,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既要保障耕地“粮食化”,还要保证马牙蚕豆种植产量,就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做强特色产业。

这些年,湟源县委县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提供优质蚕豆种子等措施,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在种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马牙蚕豆产量和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

“从我们收购蚕豆的情况来看,明显的变化是马牙蚕豆的品质越来越好了,收购价格也越来越高了,去年每公斤收购价达到了6元多,这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户种植马牙蚕豆的积极性。”王生君说。

这些年,湟源县成功获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等十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县,全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和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两个省级试点县。

国家级、省级试点县的推进,为湟源县马牙蚕豆甚至是农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湟源县以胡萝卜、青蒜苗、中藏药材、荷兰豆、马牙蚕豆、树莓等高原特色产业为重点,做强湟源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大“西湟日月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力度,全面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优质、优质优价。

做优服务产业

——湟源县围绕牦牛藏羊、青稞蚕豆、胡萝卜、蒜苗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和服务链集群建设,推动农畜产品标准化、现代化、绿色化生产

根据《湟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专项规划》,到2026年,湟源县肉牛存栏数达到10万头、出栏数达到8万头、牛肉产量达到1.2万吨,年均增长3%。藏羊存栏数保持在41万只、出栏数36.8万只、羊肉产量达到0.8万吨,年均增长4%。

可以发现,到2026年,湟源县牦牛藏羊存栏将达到50多万头(只),出栏达到44万头(只),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量,湟源县为何会有如此底气?这得益于湟源县不断加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集群建设。

青海众和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湟源县加大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的代表。该公司2013年成立,是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从事牦牛藏羊的收购、屠宰、加工、销售,具备完整的产业链。

公司办公室主任李生斌介绍,目前公司牛羊屠宰完后,是鲜肉上市和初步加工。今年公司将实施精细化加工,推动牦牛藏羊畜产品走高端化路线。

完善的屠宰产业链和服务链,为湟源县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看重这些优势,沈延军决定将公司建在湟源县。

今年30岁的沈延军,早些年跟随父亲从事牛羊肉配送,并在西宁市区内经营着一家牛羊肉半制品店。2018年7月,沈延军入驻湟源县大华工业园农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成立了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便携式休闲肉制品。

“决定来湟源县之前,考察过好多次,之所以会选择湟源县,一方面,湟源县冷凉的气候环境适合肉制品加工。另一方面,湟源县地理位置优越,玉树果洛等地牛羊运输要经过湟源县。此外,县上东西两个方向各有一家牲畜屠宰加工企业,为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了便捷。”沈延军说。

对于一个生产加工企业来说,上游原材料供给线是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沈延军之所以会选择落户湟源县,就是看中了湟源县的农牧优势。

湟源县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92家,家庭农场570家,联合社12家,联合体3家,全县有14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中村企合作、抱团取暖的村有64个。

如此多的合作社,保证了深加工企业上游原材料的供给,沈延军直言,如今县上就是有七八家像我这样的加工企业也不怕。

农畜产品加工、储藏、配送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另一头连着原材料生产和农牧民,便于农牧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可以走出直接销售初级产品的狭小圈子,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效益。

沈延军的公司,收购农牧民手中的牦牛,送到就近屠宰场,每头牦牛的屠宰费50元,有时候政府补贴一部分。每头牛的剔骨费30元,屠宰企业清洗完内脏,将鲜肉和内脏用冷链车配送到企业,每趟只需要15元的运输费。

牛肉加工成牛肉干、牛肉条、牛板筋,销往西宁市的各大超市、卖场、景区,甚至远销西藏拉萨和新疆的乌鲁木齐。牛百叶、黄喉、牛肠等内脏经过精细加工,送往火锅店和杂碎店。

到目前为止,湟源县成功打造了日月乡牦牛产业强镇、大华工业园农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茶马互市活畜交易中心等优势产业集群,尤其是茶马互市交易平台,今年的活畜交易预计将达到20万头只以上。

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县为着力点,湟源县将聚焦重点产业,着力构建“生态、循环、健康、安全和节约”的五大功能发展体系,唱响“生态湟源、绿色臻品”农畜产品区域品牌,力争将湟源县建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示范县模范县,成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供给的东西走廊,打造湟源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