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大“向心力”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02     作者:田宸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要扎实推动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乡村振兴是全域、全员、全方位的振兴,是各方力量、各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有效统一。乡村振兴,党员是先锋,农牧民是主体,社会力量是援手,只有将各方力量“组织起来”,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做好青海工作,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根本遵循,坚定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自觉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落到实处。”平稳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推进乡村振兴的各方面、各环节,善于发挥好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同时,把各方力量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汇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向心力”。

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意义重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目前,在技术落后、支柱产业欠缺的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薄弱。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于发挥好党支部的组织优势,把党员、群众、社会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使其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党建引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建+”等模式,将分散的个体力量组织起来融入集体中,积极盘活闲置资源。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不同区位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强化统筹、齐抓共管,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巩固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在“爬坡过坎”中“破茧成蝶”。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牧区。”这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我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判断。“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精准扶贫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再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项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部署和措施,体现了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的统一。“三农”工作的重点在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参与的“主力军”则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如果脱离了农牧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到振兴乡村的实践中,问计于民、发展为民,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促进增收,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而组织能使力量倍增,把一切可以动员的都组织起来,就能产生无穷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年代依然如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善治乡村的典型案例,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和模式。这些典型案例和经验模式都说明了,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对象更广、范围更宽、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各方力量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难险阻。道阻且长,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依靠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只要我们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