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嘉宾访谈录
青海日报记者 董 慧
精神永相随,精神代代传。
8月3日至6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西宁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举行。此次论坛以“传承·奉献·创新——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圆梦新时代”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名青年英才相聚在此,围绕“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时代价值、弘扬传承等方面,共同研讨。依托青海特色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人才从“两弹一星”历史文化学习、弘扬传承红色精神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与会嘉宾,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饮水思源
铭记“两弹一星”精神
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原子城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赫然醒目——“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原子城走过的三十多年的辉煌历程,见证了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大变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铸造了被誉为“卫国长剑”“和平之盾”的“两弹”,也更孕育诞生了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两弹一星”精神。
全国、青海青联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协会理事张寿德在这里深刻体悟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精神,“在上世纪5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家们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在茫茫戈壁滩上创造出伟大的成就。而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有着设施齐全、经费充足的实验室,更应该饮水思源、铭记‘两弹一星’精神。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时刻发挥到自己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做出更多解决卡脖子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我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我奋斗的指南针,要不断从这种精神中汲取动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第22批援青博士服务团成员马娟说:“青海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伟大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很荣幸能在这片精神高地、奋斗热土上工作和生活。‘两弹一星’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会始终牢记援青职责、坚决扛起援青使命,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合到我的工作中。作为新时代援青青年,我会传承好、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努力克服高原缺氧环境,秉承服务大美青海、缓解青海患者病痛的信念,继续埋头苦干、实干,为推动青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努力,让青海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在接下来的援青工作中,我将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实际,围绕高原消化病诊疗中心的学科建设,构建科学人才梯队、培养医教研相结合的本土学术人才,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深入高原腹地,使青海各族病患都能体会到援青医学博士仁爱与医术相融合的贴心服务。”
一位当年核武器基地的建设者说,对我们而言,为祖国的强大而艰苦奋战,是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生无比自豪的荣耀。而印刻在心灵深处的,不仅是那茫茫的草原,更有那燃烧在金银滩上的青春之光……
暨南大学教授李怡芳说:“作为一线的科研人员,我内心深受触动,‘国有难,召必回’的家国情怀让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顶尖科研专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扎根于戈壁滩,心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念,最终创造了‘两弹一星’丰功伟业,也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科学研究史。作为科技工作者,要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悟有所行,行有所践,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勇闯科技前沿的‘无人区’,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更要坚持把论坛办好、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办成品牌,就是希望新时代的广大青年人才在砥砺奋斗、矢志报国的过程中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好、弘扬好。”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砥砺奋斗新时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热控与表面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有玮说:“50多年前,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就诞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而今天,作为529厂的一名青年工作者,通过此次论坛,让我对 ‘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入、更真切的认识。在论坛上,戚发轫院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事业、一个团队,要发展、要强大、要超过别人,绝对不能靠别人,要靠自己,60多年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当年要靠自己,现在更要靠自己。’同时还让我们青年工作者更深刻地明白了要铭记历史,不能忘记过去,要热爱祖国,才能无私奉献。‘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航天人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两弹一星’精神更是我们青年工作者的‘必修课’,它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从筚路蓝缕走向辉煌。”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马博维说:“‘两弹一星’精神是广大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通过这次论坛的报告和实地参观,我深刻领会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同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进行了深入交流,积极探讨,为‘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青年学子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要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敢于创新、勇于自立、争当干事创业的先锋。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始终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潜心研究、敢于创新的实际行动进一步传承、弘扬好新时代熠熠生辉的‘两弹一星’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进荣说:“来到青海,我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当年汇聚在广袤的大西北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淬炼锻造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在金银滩草原,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旧址,革命先辈和无数无名英雄曾经艰苦奋斗创造历史伟业,遗留下的历史旧址和英雄事迹让人为之震撼。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计划博士生,今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觉融入‘两弹一星’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理论研究和阐释能力,科研报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和各种实践育人活动,将‘两弹一星’精神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全过程,厚植广大青年一生爱国之情,知识报国之志,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培养时代新人。”
当年来自祖国各地的研制生产人员,以为党为国家争光、争气的伟大胸怀,克服了千难万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研制生产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神圣事业。
金银滩,在世人的心目中是遥远的高寒旷野之地,是寂静的握不住一滴眼泪的荒凉之地。而在核试验基地221的创业者眼中却是雄浑壮美,抒发青春豪情的火热战场。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于亚辉说:“‘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从事耐盐碱水稻遗传育种的科技工作者,我的奋斗目标就是育成适宜盐碱地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希望新时代的广大青年人才在砥砺奋斗、矢志报国的过程中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潜心研究、戒骄戒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让荒芜的盐碱地焕发新活力、新生机。”
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教授李俊鹏说:“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科技核心技术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国之利器,科技工作者是弘扬和践行‘两弹一星’精神的主体,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科学价的值观,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行业空白,在科技创新中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