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色向前延伸而去,源源不断的河流滋润着大地,人们用心守护,野生动物频频出现……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这里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动物、一景一故事,都在向你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大美青海瑰丽斑斓的世界里,各种高原动物精灵缤纷面貌惊艳!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背后,是我省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着眼落实“八个坚定不移”重点任务,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生动实践。
荒漠猫成明星旗舰动物
“真是太好了,取回的红外相机里又有‘猫’。”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视频。视频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孔玥峤口中的猫,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
孔玥峤告诉记者,自2019年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从事荒漠猫物种专项调查以来,她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看到荒漠猫了,但每一次心情仍会激动。
为充分研究荒漠猫个体活动情况,2020年10月、2021年6月,孔玥峤同导师、祁连山国家公园相关工作人员,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门源片区捕捉到10只(雌性7只、雄性3只)荒漠猫个体,为它们佩戴GPS卫星定位追踪项圈。然后将其放归野外,并开始稳定回传跟踪数据。
1天,迁移距离约15公里;5天,迁移距离约45公里;16天,探索距离约54公里……
“通过GPS颈圈,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荒漠猫的日常生活习性,适宜栖息地面积,活动家域面积等。”孔玥峤说。
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分布有1525平方公里的荒漠猫潜在适宜栖息地,其中门源片区的造林地—农田—灌丛草甸复合生境为荒漠猫提供了优质的栖息地和有利的种群生存繁衍条件。
“荒漠猫卫星追踪颈圈佩戴项目,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开展的荒漠猫颈圈追踪研究。填补了荒漠猫在栖息地选择、家域范围、个体扩散、食肉动物种间竞争等行为生态学方面的研究空白,为该物种保护规划制定与保护行动开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工程师马存新说。
小动物在这里找到家
“喵喵喵……喵喵喵……”8月8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记者见到了一只长相可爱、年幼的荒漠猫。听到脚步声,原本正悠闲晒太阳的它,变得焦急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门口,来回踱步。
“这是前几天村民帮忙救助的荒漠猫幼崽,这么着急可能是饿了,我刚把鸡胸肉拿出来解冻,等会喂它。”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说。
一旁的笼舍里,因为年幼落单的小马鹿和小岩羊,已成为好朋友,正在开心玩耍。还有站着打盹的雕枭,因害羞而不敢抬头的高山兀鹫,都把这里当成了家。
“在祁连山,野生动物得到救助的感人事迹时有发生,从去年起,我们逐步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救助各类野生动物13只(头)。”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站长李全亮说。得益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人们环保意识持续增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野生动物频频出现,种类越来越多。
据悉,截至2021年年底,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5目65科25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荒漠猫、白唇鹿、马麝、黑颈鹤等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熊、马鹿、岩羊、猞猁等53种。
守护好野生动物的家园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有一群人用对家乡最真挚、最淳朴的爱,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
这种守护,源自一种热爱,透着一份责任。
为了当好野生动物守护者,在青阳沟管护站,37岁的索南吉,每天背着年幼的孩子和姐妹们一起巡山。
“从小在山里长大,我爱这片山林。我想把国家公园的美展现给更多人,跟随老队员,一起守护好祁连山,守护好祁连山的万物生灵。”23岁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专职护林员张生友眼神坚定地说道。
“在外人看来,管护站很偏僻,管护工作也很无聊,但我觉得每天的工作很有趣,在我们的工作群里,大家每天分享自己遇到的小动物、拍到的好风景,特别有意思。这份工作,我干一辈子,也干不够。”23岁,守护在深山角落的寺沟管护站副站长牛抓西文学说。
一句句动人话语,一个个感人故事,两天下来,晚报记者真切地感受到,祁连山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在科研人员、生态摄影师、生态管护员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人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到祁连山最真实的美丽,体会到祁连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