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保护总面积18.7万亩!在距离浩门县城18公里处浩门林场,绵延山脉下,一个管护站守护着一方绿。上万公顷的绿色守护面积令人惊叹,行走在这片广袤的绿色大地上,生态魅力处处涌动。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从“砍树人”变成“看树人”,老虎沟管护站的站长李成义,生活在变,身份在变,思想更在变。
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林场开始在河谷和边上的退耕还林地造林,所造的林子主要由沙棘、山柳和青杨组成。李成义也从一名森工企业的木器加工工人转岗成为护林队队长。企业的转型带动了李成义生活与身份的转变,李成义带着职工植绿造林,失去的绿色一点一点被补回来。20多年的时间里,李成义亲眼看到耐旱的沙棘长势良好,青杨和山柳也逐渐生长,点缀在沙棘林里中。
“以前每到春季,大风从地里刮起灰尘,雾蒙蒙的一片,几米范围内什么都看不到。环境不好,野生动物也基本看不到,还真有点荒凉。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改观很大,就连荒漠猫都出现在了我们林场里。”与记者交谈中,李成义的话语间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造林生态效益显而易见,风沙减少了,动物多了。
向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很容易形成更强大的合力产生聚变。2017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越来越多的生态管护员加入到了“巡山”队伍中。这其中就有那个让记者第一次见到就印象深刻的贺成武。黝黑的皮肤、瘦小的身体、不善言辞,是见到他的第一感觉,可谈及自己的工作,贺成武立马来了兴致,如何使用红外相机、如何在林地里通过动物粪便分辨物种,这些拿手的活他说得津津乐道,尤其回忆起第一次从红外相机里看到5只同框的荒漠猫,让贺成武着实兴奋了好久。
“2020年5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开展荒漠猫专项调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参与到旗舰物种的保护调查工作中。最开始我连红外相机都不会用,更别说去观察寻找野生动物,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现在这些工作对我来说已经不在话下。”说这些话的时候,贺成武笑得很爽朗。
荒漠猫作为中国所有猫科动物中仅有的特有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EN)物种,在全国数量稀少,分布密度低,对其生活史所知甚少,可以说是自然生物中的“空缺领域”。但如今,紧邻城镇、农田与人居村庄中,它的光临无疑反映出的是:生态修复下,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填充起新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已真正成为了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