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近期,在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组织协调下,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刘阳教授研究团队在林鸲属鸟类的分类与分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发现,这是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的。
据了解,祁连山区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地区,这一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东缘、中南半岛的北部以及中国的西南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全球鸟类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之一。该区域由于海拔跨度大、地形复杂、气候相对稳定以及过去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等因素,促进了鸟类物种多样性在该地区的维持和产生,从而塑造了这一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研究物种分化的天然试验场。
林鸲属目前被认定存在有6个种,是一类小型食虫雀形目鸟类,主要繁殖分布区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地区、欧亚大陆北部以及台湾岛,该物种是研究物种分化和生物地理格局的理想系统。研究团队对该属鸟类进行了多基因测序与遗传分化、鸣声分化分析并结合多个国际博物馆标本数据进行了羽色和形态比较分析,发现分布于祁连山脉地区(青海东北部、甘肃北部)以及陕西、北京、河北等地区的红胁蓝尾鸲(albocoeruleus)亚种虽然在形态上与指名亚种仅有细微的差异,但在鸣声和遗传上与指名亚种具有十分显著的分化,因此认为该亚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由于其主要繁殖分布区以及最早的模式标本采集地都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北山区域,科研团队将其命名为“祁连山蓝尾鸲”,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主流进化生物学期刊《分子系统与进化》。目前在祁连山地区开展的鸟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近期关于本区域鸟种分类学研究中,偶然有新物种被发现或是将亚种提升为种,也暗示了该区域仍然存在分类地位需要深入研究的鸟类。
近年来,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及时发现并鉴别潜在的独立物种,对于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省林草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单位的合作,以特定区域鸟类等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形态学、遗传学、鸣声学等研究,以期评估潜在物种存在可能性,为提出针对性物种保护策略奠定科学基础,也为打造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研高地提供青海经验、青海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