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 7月23日18时许,85岁老人街头跌倒后,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超市两位女员工一起帮扶,及时将老人成功送医救治的故事在西宁大地传开。
8月6日17时,西宁小桥大街人行横道一位文明劝导员推着残疾人过马路的视频在西宁人的朋友圈广为流传。
视频不长,短短的十几秒,却将西宁一个又一个暖心的故事串联起来,绘就了城市最美的风景线。无论城市干道还是背街小巷,无论早高峰还是晚高峰,礼让行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早已成为西宁市民的习惯与自觉。
2017年11月西宁首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2020年再度蝉联。
当前,西宁再出发!正从全国文明城市向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发,力争跨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列。
文明从带走垃圾开始
一到夏天,西宁人就爱浪个山。拿上吃的喝的找一处风景如画的山沟沟,三五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轻松惬意。从6月份至今,仅湟源县大黑沟旅游风景区浪山游客达到了8万多人次,但大山沟里,却几乎看不到随地丢弃的垃圾。
一个细节令人感动:在大通县边麻沟花海景区,因没找到垃圾桶,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在游玩时将一袋垃圾提了3个多小时。
2019年10月1日,《西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供立法支撑,弥补了西宁市文明行为促进综合性立法的空白。
《条例》共6章62条,包括总则、文明行为基本规范、鼓励与支持、实施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等。《条例》重点瞄准15种不文明行为,列出重点治理清单,并设置了相应处罚。《条例》从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医院、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建设等多个方面,将属于道德约束的文明规范和法律约束的不文明行为作了列举规定。
这几天,晚报记者走上街头,听到很多外地游客夸赞西宁。美景被夸,美食被夸,干净被夸,市民被夸!外地游客对西宁赞不绝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西宁真干净!西宁太美了!”这是游客发出的感叹,也是他们爱上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向文明典范城市进发
从文明城市到文明典范城市,内涵与外延、理念与实践、标准与重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背后,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治理水平的高效提升,是群众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品质的高水平改善,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高标准示范。
25支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领到任务、8支市级志愿服务队成立,在西宁市“汇聚文明实践力量,争创文明典范城市”志愿者誓师大会暨“精工细作绘就文明西宁底色”文明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副市长王刚说,该活动既是喜迎党的二十大,提升城市软实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一项实际行动,也是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西宁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文明实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作为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有力抓手,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全力打造爱心之城、志愿之城、服务之城、公益之城,为西宁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33万“志愿红”在行动
“我承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凝聚向上向善力量……”8月10日,西宁100多名志愿者代表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志愿者代表孙万红带领下,庄严宣誓。如今,走在西宁大街小巷,一抹抹志愿红格外耀眼。尤其是西宁疫情期间,他们挺在一线,用青年的实际行动守护幸福西宁,为夺取疫情防控胜利彰显青年担当,交出了一份“青春答卷”。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注册志愿者33万人,西宁把队伍建设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来抓,组建理论宣讲、党员先锋、法律援助、教育服务、文化文艺等25支西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在全市建成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179个,覆盖率达98%,建成村级志愿服务站点791个,覆盖率达87%;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公园、景区、窗口单位、公交站亭、环保公厕等公共场所“志愿服务驿站”433个。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座城,大街小巷一幕幕凡人善举,让文明在温暖中传递,成为一种城市自觉,也成为最打动人心的“西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