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要闻

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交响曲”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12     作者:董洁

“地方小、人口少,只有三条街,两边土坯房”,这句顺口溜说的是多年前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的景象。这座因石油而兴的小镇,历经岁月的洗礼,曾一度沉寂。可如今,乘着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的东风,这座小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阔的马路、错落的楼房、精致的绿化、完善的设施……这是青海省突出民生共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海幅员辽阔,文化和区位优势独特。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总体思路,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带动力,着眼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城乡发展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道路。

突出示范引领

全面提高城镇化率

为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提高全省城镇化率,2020年8月,青海省政府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省情实际正式印发的《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利用三年时间,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对试点地区“一对一”帮建方式,选择西宁市、格尔木市、玉树市、同仁市、祁连县等5个具有示范效应的高原美丽城镇及环青海湖地区城镇带分级分类开展生态人文、安全宜居、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城镇等四方面试点工作。

建立省部共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标准体系……随着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工作不断深入,“5+1”试点地区正日益凸显“高原美”和“个性美”。

在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中,我省加快推动高原美丽城镇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卫星镇、专业功能镇及综合性小城镇,推进符合条件的地区“乡改镇”“乡镇改街道”“村改居”和村居撤并,科学有序推进文化旅游类、体育运动类、商贸流通类、三产融合类等特色小镇创建,重点在河湟地区培育若干特色小镇群落,使之成为全省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平台。

随着创建力度不断加大,“幸福西宁”“醉美海东”“天上人间柴达木”“魅力海南”“天境海北”“圣洁玉树”“秘境果洛”“神韵黄南”等城镇已然释放出强劲的品牌示范效应。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优化城市城镇功能体系,接力提升“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格尔木省域副中心”“共和区域中心”等城市发展能级和功能,推动农牧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镇。

以海东市为例,依托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同城效应和整体优势,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成为我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

突出以人为本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原来一家5口人挤在2间土坯房里,现在通过危房改造和国家补助,盖起了宽敞明亮的阳光房,既干净又暖和。”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侯生泰家,砖混结构的房屋窗明几净,灰色的地砖,蓝色的落地窗帘,绿意盎然的绿植把新房装扮得古朴典雅。

记者了解到,为了统筹城乡区域同进步齐发展,海东市把解决农牧民群众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和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工作推进的重点,大力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使农牧民群众在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十三五”期间,全省安排建设高原美丽乡村1500个,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累计投入20亿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青海地广人稀,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通过集中力量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在农村,着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在城镇,通过试点建设完成一批试点工程,为高原美丽城镇建设强基础、补短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据介绍,为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全省城镇承载力、宜居性和包容度,近年来,青海省先后组织实施68个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逐步改造城镇老旧管网,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一大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管理规范的易地搬迁小区拔地而起;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群众居住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有力提升了城乡综合承载能力。

突出地域特色

助力城镇转型升级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村民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环境优美,还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和配套。在此过程中,全省各地城镇社会治理也在不断向智慧化、精细化转型。

从2019年开始,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居民加羊索南,再也不用为了经常去县城缴纳税费而发愁了,拿出手机短短几分钟,就可以缴纳相关费用,办完全部手续。在农牧区,通过搬迁进集镇,众多像加羊索南一样的农户,不论水电费还是社保、医保缴纳,都可以不出社区就全部办理。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青海省印发实施由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等20部门联合制定的《青海省基本公共服务达标行动方案》,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九大领域提出了80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该方案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目标,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以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借力北京对口支援,玉树市建成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智慧公交系统,持续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服务,高原小城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智慧医疗”的开通,让附近的村民不用为了看病长途奔波,在镇医院就能享受到视频另一端来自西宁医疗专家的远程诊疗。

全省各地内外兼修,在试点地区开展“智慧管理城市”建设,提升城乡颜值的同时,着力打造其内在品质,基本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

设施的整治提升,功能的逐步完善,让城市和乡村一步一个脚印,展示着新的面貌。

我们看到,成功的实践,使青海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的示范作用日渐凸显。面向未来,一个个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一个个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将在这里崛起。

[责任编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