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新闻网讯行走在西宁的街头巷尾,文明的印记随处可见——街道干净整洁,车辆文明礼让,行人有序通行;公园里、广场上,孩子们快乐地嬉戏,老人们悠闲地跳着广场舞……这一切融汇成西宁一抹靓丽的文明底色。
8月17日,文明劝导员李贵忠在路上看到城市道路越来越好,车辆、行人礼让蔚然成风。
路上文明看得见
中午时分,门源路与小桥大街十字路口,58岁的志愿者李贵忠换岗做起文明引导员,这里来往人员、车流量大,他不时挥动着手中的旗子,提醒市民安全过马路。“你看,人行道上有人时,拐弯车辆会主动让行,行人也都按照安全灯的提示过马路。”
“您好,中医院怎么走?”“从这儿过马路直行。”在引导交通的同时,他经常给行人指路。这些年西宁变化大,问路的人也多,只要他知道,都会详细指引。
李贵忠退休后就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已在路口做了两年文明引导员。他开过38年车,对西宁道路的变化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这十多年,西宁道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干净,横穿马路的人也少了,斑马线礼让行人已渐成风气。每次上岗,看着干净的街道和大家的文明行为,他的心情无比舒畅。
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8月17日下午,小桥大街综合市场里,水果蔬菜、海鲜肉类一应俱全,铺面、通道整洁干净,道路中间每隔一段就放着两个干净的垃圾桶,有市民将手中的垃圾扔进去转身离开。市场保安员李福荣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作为市场的保安员,他感受到这些年,市场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环境整洁了,市场也更加繁华了。
旁边一家特产店里,店主袁爱兰正在给客人打青稞酒。刚送走客人就接到电话,一位来西宁旅游的福建客人要赶车回去,想带些循化辣椒面回去,希望她能帮忙送到宾馆,她立刻答应游客,去称辣椒面了。
袁爱兰的老家在江苏,早些年孩子们来西宁创业,两年前她也来到西宁。“来之前经常听家人说,西宁发展快,变化大,环境好,气候好。来到这里后,我更直观的感受是:西宁很干净,不论市场里,还是大街小巷、住宅区,都没有乱扔垃圾的现象,住在这里很舒服。”她说。随着西宁越来越美,旅游城市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来的游客多了,她家的青海特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一家人也更加喜欢西宁。
公园功能日渐丰富
“公园里能打球、进行体育锻炼,还能看风景,能做的事多了。”8月17日下午,市民李敏陪孩子到西宁市体育公园练习舞蹈。2016年她来到西宁,和家人一起做生意,有空时会带着孩子在公园里运动。“西宁的公园建得不错,有时我们会带孩子去湟水公园骑自行车,有时来体育公园锻炼。”她说,公园里绿化好,现在功能性也更突出,更符合大众需求。
公园里除了在树荫下休闲的人,篮球场、足球场里年轻人和孩子们尽情挥洒着汗水,享受着美好的运动时刻。
风景如画的体育公园,占地1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设置有多个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以及乒乓球室、健身房、舞蹈室、游乐场、休闲区等设施,健身器材随处可见。公园负责人谈凤戴着文明劝导员的红袖章,在公园里巡查。“青海人的素质高了,提醒游客注意事项,大家普遍能够接受,游客还会体谅工作人员的辛苦。”她深有感触的一件事是,自2016年8月公园开园以来,附近的一位老人每天都来公园锻炼,见到工作人员都会打招呼。今年已经75岁的老人,看到掉落的枯树枝会主动上前捡起来,看到垃圾也会捡拾到垃圾桶里。
“老人说公园的设施设备、绿化、卫生和服务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老人把公园当成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爱护,我也被感动了。”谈凤说。
打造利民为民惠民文明城市
西宁市紧密对标“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更高标准,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全体市民享有更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更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更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不断显现,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始终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主导方向,坚持80%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4%,人均住房面积由31平方米增加到39.6平方米,建成165条“外环内网”道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由7.2平方米提高到12.9平方米,交通拥堵指数累计下降62%,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13.2万套,人行天桥、多层住宅加装电梯340部,市级审批事项由342项减少至78项,累计实施完成“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工程854项、承诺践诺办实事1.59万余件、建功立业办实事11.5万余件,“清洁西宁”“医联体改革”得到广大市民广泛赞誉,“15分钟生活圈”成为群众的“幸福圈”。每年投入400万元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近6.8万名志愿者和5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投身文明实践,西宁市100%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完善“四会”,移风易俗呈现良好态势,西宁逐步成为环境共同改善、素质共同提升、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美丽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