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态责任重大而艰巨,肩负着全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根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全省上下围绕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纵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扎实、成效更加明显,涵盖生态、生产、生活维度空间,辐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等各领域,一幅生态文明秀美长卷在青藏高原正徐徐铺开。
“国之大者”深入人心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准确把握“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定位,2021年8月,青海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将全力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以及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
于青海,生态是立省之本、发展之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切实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现如今,始终铭记保护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了,质量提升了,江源儿女无处不感受到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大美青海的靓丽颜值,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一锤接着一锤敲”的担当和行动,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到目前,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一体推进“七个新高地”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青海省“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系列规划方案制定印发,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我省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和黑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今年以来,全省空气质量优良,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土壤环境清洁稳定,且《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取得突破,符合青海实际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正在加快构建。
生态安全屏障愈加坚固
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再部署再落实,是对省情定位认识的再把握再提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再丰富再深化。青海作为青藏高原的核心区域,要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作为全国第一个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省份,我省持续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创建,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初具雏形。
且青海在全国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基本形成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此外,我省还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全省1360个地面站点监测指标达到11类273项,青海“生态之窗”点位由最初6个增加至46个,实现国家公园和全省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视频观测全覆盖。
我省还统筹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大规模国土绿化持续推进,全力确保生态安全屏障坚固丰沛。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继续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等重大生态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高,全省湿地面积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5%和57.8%,荒漠化、沙漠化土地呈“双缩减”趋势,藏羚羊、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栖息地整体系统保护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现。
时至今日,青海省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地,在印发《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同步配套6项制度,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了长效机制。
培厚“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生态于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建设产业“四地”如火如荼,各行各业正在向绿而生、逐绿而行,找寻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好生态价值、责任、潜力的最大“同心圆”,向着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迈进。
如今,产业“四地”建设在青海大地上起势前进,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印发,建成碱式碳酸镁示范线,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盐湖产业链节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技术攻关力度持续提升,重点工程统筹推进,盐湖资源潜力正一点点释放经济效益。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工建设,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投运,拉西瓦420万千瓦全容量投产、羊曲水电站截流开工,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全国领先。且我省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持续延链强链补链,泰丰先行16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弗迪电池三期50Wh动力锂电池等锂电项目建设,光伏、锂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当前的青海,已初步构建形成盐湖综合利用、锂电、光伏制造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
依托生态禀赋、凸显生态优势,绿色有机农畜产业、生态旅游业正风生水起。全省绿色有机草原认证面积得以扩大,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双减”行动前明显减少,牦牛可追溯覆盖大半以上县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农产品标志农产品成效显著。我省还在印发《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基础上,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推出精品线路,红色游、乡村游、冰雪游、研学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正在崛起,青藏、青川、青新、青甘区域生态旅游大环线“吸睛也吸金”。
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机遇更是挑战,是责任更显担当。锚定远景目标,相信青海必将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走出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